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66:蒋介石的收官战(西安事变30)(2/3)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六十六

北极阁1号大院里的宋子文公馆是一座外表朴素室内装修豪华的别墅

李烈钧在庭审时候只是简单的确认了张学良劫持领袖,杀死邵元冲,蒋孝先,肖乃华,杨震亚等人的事实。几次庭审不过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随后就进行宣判。

1月4日宣判的罪名是阴谋团伙首犯,对长官使用暴行胁迫,杀害政府官员等等。判决结果是判处10年监禁,随后因为蒋介石的求情书改为特赦,但仍然需要交由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

这个严加管束也就是无限制软禁的代名词,所谓交给军事委员会也就是交给蒋介石的意思(蒋介石是军事委员会的委员长)。可惜张学良当时并没有想到,他认为只是走个过场给民众和党内官僚看看,两宋和孔祥熙都对他做了保证,孔祥熙甚至说:要枪毙你,我陪绑一起去。

其实保证他没事的宋子文,宋美龄,孔祥熙在此时也无法做主,一切都已经注定了。

此后张学良被送到太平门外的孔祥熙别墅,虽然该别墅也非常豪华,还掩映在绿树浓荫中,可是张的处境却完全变了。他和部下的手枪全部被收缴,军统特务有15人在别墅内监视,两个排约50人的中央宪兵在别墅外布防。甚至连张学良卧室的门口,房屋每个楼梯口都有特务监视,可谓毫无自由。张学良此时情绪非常低落,成天一言不发,蒙头大睡,送去的精美饭菜也吃得很少。

一天在房门口监视的特务发现,张在睡觉时把身上穿的一件背心脱下来垫在床上,身子就睡在背心上,便认为这件背心里一定藏有什么秘密或是武器,但又不敢公开检查,即向负责的特务反映。特务组长王芳南知道以后向上面请示,随即下令秘查,于是一个特务趁张睡后翻身的时候去检查,结果什么也没查到,反而惊醒了张学良。见到特务翻他垫着睡觉的背心,张非常生气,大声怒骂:你们真缺德。太缺德了。

这是他被关入孔祥熙别墅以后讲的第一句话,显然这个缺德并不是单指这个翻他背心的特务。

此时张的行踪受到严格限制,访客也被严格控制。当时在中央陆军大学就读的张学良弟弟张学思闻讯赶来看哥哥,却也被宪兵挡住说:这里没有这个人,从没听过张学良这个名字。

张学思在房外苦苦站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含泪走了。

此次,张学良开始了60多年的软禁生活。

武力压迫,政治分化

这边张学良被软禁,蒋介石则在1月5日当天发表对西安的八道命令,其根本是:撤去目前两军最高官职的杨虎城和于学忠的现有职务。此举是为了向东北军十七路军表明他的态度,要对他们动手了。

西安这边就正如蒋介石预料的那样,一片大乱。

军事上,蒋介石调动了30多个师,分为五个集团军,从四面包围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大有一口将其吃掉的势头。

内部上,几乎张学良前脚刚走,后脚就出现了激烈的内部问题。孙铭久等东北军少壮派和十七路军宋文梅等少壮派并不知道张学良亲自送蒋的情况,在知道张走了以后都震惊不已,并怀疑是东北军高层支持张去南京请罪,出卖少帅。

在张学良走后,蒋介石立即来电要求释放陈诚等中央大员和被扣飞机。对于这个要求,少壮派一致反对,他们认为少帅已经无条件释放了蒋介石,不能再随便放掉这些中央大员。必须等到张学良回来才能放这些人,把这些人当做张回来的抵押。应德田甚至哭着向王以哲等人请求不能放这些人和飞机走,此举引起了众多中低级军官的支持。

可惜应德田孙铭久等人不过是校级军衔的中低级军官,不可能决定大局。王以哲,何柱国,杨虎城,周恩来都主张既然蒋都放了,扣着这些大员也就没有作用,他们私自做主在27日将人和飞机都放走了。走前杨虎城亲自宴请了这些人,宴席上还自打了几个耳光,意思得罪了大家,向大家谢罪。

此举让少壮派极为不满,认为两军高层不顾他们的意见,随意行动。

按应德田的意思当场就要去和王以哲他们闹,可是当时他们还抱着说不定少帅三五天就能回来的念头,所以暂时压住了脾气,并没有大的发作。可惜左等右等,先是在27号等来了一个蒋介石对张杨的严厉训词,接着等来一个张学良被判刑10年的结果,顿时西安一片哗然了。

按照孙铭久他们的立场,立即向中央军进攻,打到南京救出少帅。后又听说特赦了张学良,他们才暂时停止了军事进攻的要求,但左等右等,却怎么也不见张学良回来。

其实孙铭久他们毕竟是年轻人,而比较老练的杨虎城,周恩来,王以哲等人都知道,张学良回来的可能性也不大。

杨虎城知道,自己根本领导不动东北军,而于学忠虽然是张学良指定的代理人,但能力弱,威望低,实则根本无法控制东北军这几个实力派军长,也压制不了孙铭久等少壮派。

如果没有东北军的支持,他的4万十七路军根本无力对抗中央军,只能无条件投降这一条路了。

而王以哲他们则认为张学良如果不回来,东北军就很有可能垮掉,所以当务之急是尽可能的救回张。只要张能够回来,那么下面一切都好办,十七路军的下场也会好得多。

他们商讨一通以后,决定军事和政治两方面对抗中央。

政治上,在周恩来,毛泽东的支持下,西安方面早在12月26日也就是张学良刚走第二天就公布了和蒋的谈判细节。当时首先公布的媒体是中共的《解放日报》,之后在1月5日杨虎城又发表了一个重要的声明。这两个东西都是将蒋介石在西安答应张杨的所有条件全盘揭露(当时大部分国内民众还不知情)。揭露的主要是中央军部队撤出潼关,停止剿共,改组政府之类。此举在他们看来似乎是给蒋介石迎头痛击,迫使他有所顾忌。

声明一出,宋子文和宋美龄极为恼怒(当时他们说过,千万不能公布这些内容),都怒斥西安方面言而无信,出尔反尔。因为当时蒋介石再三不愿意签字和公开协定的目的,就是想维护自己的领袖形象,不愿意好像在敌人强迫下屈服了。当时蒋介石一再表示,如果西安方面公布这些,那么他就不认可一切协定。现在西安居然突然将这些公开,不但让蒋介石难堪,更让蒋无法遵守这些约定。因为此时一旦遵守了这些条款,无疑于告诉民众自己真的屈服过张杨。

再加上一回到南京,两宋的权力也就没有了,基本只能听从蒋的命令。由此,两宋调停除里除了同中共的协定尚且有效以外,答应张杨的条款都大大打了折扣。

当张学良原配夫人于凤至找到宋美龄的时候(于凤至和宋美龄是干姐妹),宋美龄表示:事情已到了这种地步,我也无能为力。我为汉卿的事,也不知和委员长闹翻过多少次。事情可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目前我实在想不出任何办法来。

1月7日,另外一个担保人宋子文向中共和张杨表示自己无法继续调停,宣布退出。之前宋子文也因为蒋介石不履行西安的协定和这个妹夫大吵了几次,蒋介石却跟他说:我处理张杨不是出于私人恩怨,而是为了国家。留着张杨对国家的威胁太大,美龄不懂这个道理,你难道也不懂?

由此原来的协定,中共由于有担保而生效,张杨则因为没有担保则完全无效。

此时苏联方面也大怒,他们严厉批评了中共:不要老是叫喊蒋介石在西安做了什么保证。

各方面的情况都很不好,就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杨虎城随即派出代表去和蒋介石谈判。

在公告的同时,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和东北军分东西两线开始部署,其中在中央军控制的渭南到西安设定了七道防线,驻扎了六个主力师。

同时杨虎城深感兵力不足,他派出代表邀请红军到西安附近助战。当时毛泽东认为助战不可能,但如果不帮助杨虎城任其随便垮了,对红军也是极为不利的。所以至少样子上要做做,1月中旬,红军一部约2万兵力在彭德怀,贺龙,左权领带下开到三元,南山蓝田一带。

当然毛泽东不是傻瓜,他在将部队开拔的同时,做了不少工作。他们一方面电令前线的红军部队不得与中央军进行任何接触,避免中央军找到进攻的借口,一方面电告上海的外交大使潘汉年,让他告知中统老大陈立夫,说明红军绝对没有扰乱中央军及侵入国统区的企图。

此举虽然帮助西安暂时保证了稳定,但却被国内舆论抨击,比如红军帮助叛军,红军是西安事变幕后之手等等。

在军事部属的同时,杨虎城等人在1937年1月1日组织了西安大阅兵,向南京示威。同时,杨虎城下密令,立即对红军开到西安附近的部队进行军事援助,一次拨给他们步枪子弹20万发,机枪子弹10万发,其他一切补给也由杨虎城提供。

1月8日,三军126名将领联合发电,表示为自卫而战,万死不辞。

武力对抗的样子做出来了,下面就看蒋介石如何处理。

和蒋介石的谈判并不顺利。蒋在得知东北军十七路军做出了要打的架势,大为恼怒。他立即调整了部署,将最精锐的中央陆军教导总队和德械36师作为先锋部队。按照蒋介石的估计,这两支精锐部队顶多一周就可以攻下西安城。

军事上虽然已经有了布置,蒋介石认为西安内部已乱,无需实际出兵,仅以政治手段就可以解决。

1月9日先派了两个特使王化一和吴瀚焘(都是东北人)同洛阳警备司令祝绍周一起赶赴西安。他们此行并不是谈判的,而是带来两个方案供东北军十七路军选择,这也就是著名的甲乙两案。

甲案就是十七路军除了少量部队以外,完全撤出西安城,让出这个陕西省的省会。东北军调去甘肃,十七路军驻扎陕北到西安之间的一个区域,位置靠近甘肃,红军回到陕北苏区。中央军在咸阳到潼关一线驻扎12个团(用来威慑十七路军)。

乙案就是东北军调到安徽和河南去,十七路军调到甘肃,红军还是回到陕北苏区。陕西让给中央军驻扎。

站在两军角度考虑,如果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都能坚持合作,自然是甲案比较好。因为甲案中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还是靠在一起的,自然力量会大一些。而如果按照乙案,两军就完全分开了。

不过不管甲案也好,乙案也好,红军都可以保证自己的最大利益,保证自己的陕北苏区,可谓都不受影响。

蒋介石个人也是比较倾向甲案,道理很简单,这样两军仍然驻扎在比较贫穷的西北,不会有什么发展,也就没什么威胁。至于乙案,蒋介石认为将东北军这么大一个团体调到河南安徽这样经济相对发达,又是中原腹地的地方并不利,一旦再次叛乱或者武装割据,那么产生的危害就大了。

另外两个方案里面虽然没有处分杨虎城的内容,其实蒋介石的特使告知杨,恐怕需要杨出国一段时间平息国内舆论的怒火。

蒋介石还许诺如果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同意了以上两个方案,那么就不再处罚参与事件的官员和军官,并且还会给予他们优厚待遇。如果不同意,就会立即武力进攻,让西安玉石俱焚。

按照这两个方案来做,至少绝大部分十七路军和东北军的官兵都会没事,军队也会保留,之后一样能参加抗战。

不过这两个方案却和蒋介石之前答应的中央军不进入陕西,保证张杨现有的地位和军队相差极大,也摆明了要对付张学良杨虎城这两个“罪魁祸首”。

西安这边对这两个方案非常不满,认为放了蒋介石果然是错的,现在被他白白耍了。

激愤之下,两军高层经过激烈的商讨,认为两个方案都不能接受。因为目前张学良不在,东北军内部陷入混乱导致西安方面力量大大削弱,蒋介石正是看准这个才给予这样苛刻的方案。

所以杨虎城王以哲他们认为必须首先把张学良释放,不然一切都不要谈。

两次奉化谈判

其实此时张学良早已发生了巨大改变,自从被判刑软禁以后,张逐步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虽然生活上极受优待,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都提供给他一切需要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整个中国没有几个人能享受他的生活待遇。

可惜就像江青后来说的那样:你们知道张学良吗?他生活受优待,可以去看电影,可以去逛商店,但除了自己的妾赵四小姐以外,不能跟别人说话,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觉得,像这样不死不活的养着,还不如直接枪毙了好。

作为东北王子的张从生下来就是大权在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呼百应。现在事事被人控制,连自己垫着睡觉的衣服也被人检查,完全是阶下囚。张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今天的下场,年轻气盛的张学良自然不希望自己就这么一直活下去。

1月7日,他在得知蒋介石的甲乙两案后,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并电告西安。其中最为突出的只有一点,就是他考虑了国府继续剿共的情况。在信中张学良说,如果国府继续剿共,那么他并不干涉国府的决定,但希望将东北军调动到河南去。

可以说,此时张学良已经不再是红军的朋友,他在此绝境下已经无力考虑红军的死活,而希望尽一切可能自救,并且保证东北军这个团体。

他提出如果剿共,自己将部队调到河南,也就是脱离和红军的接触,无非是向蒋介石表示自己不会再和红军合作。人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别人的死活已经完全漠视。

东北军和十七路军拒绝执行这两个方案,派出杨虎城的部下李志刚去南京谈判。李志刚是杨虎城派到南京的代表,和戴笠,陈果夫关系不错。在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李志刚感到头皮发麻,深知此行艰难。

和李志刚同行的是东北军方面的总参议鲍文樾(也是张学良的心腹,后来此君投降了日寇)。

两人在16日到了南京却只找到了何应钦,何告知他们蒋介石因为在临潼所受的背伤太重,回奉化溪口镇老家休养去了。

17日李鲍两人乘飞机又换汽车赶到溪口,见到了躺在床上不能动,背上还穿着钢丝背心的蒋介石。两人向蒋介石表明西安方面要求立即释放张学良,不然不会谈判。

蒋介石因为背疼满头大汗,他说:张学良目前留在我这里读书(张在溪口镇),他不愿意回去,你们也不要强迫他回去。

李鲍两人面面相觑,在他们提出为什么中央军四面包围西安的时候,蒋介石厉声说道:现在你们是不是我的部下?是我的部下就要听我的命令。你们告诉杨虎城,必须在两案中间选一个,没有什么可说的。

鲍文樾见蒋介石不让张学良回去,知道一切都完了,也再没兴趣谈其他的东西,告辞走了。

这边十七路军的代表李志刚却继续表示,目前张学良不回来,中央军又四面包围,西安方面军官群情激奋,怕是要打仗。

蒋介石听到这句话,不顾腰疼居然一下坐起来,大怒道:他们要打就打,我还怕他们不成?如果不是怕对老百姓造成损害,我早就进攻了。西安的实力有多少,你自己清楚,我几天内就能打垮他们。

李志刚硬着头皮说:目前红军朝着关中开,真打起来,恐怕不好。蒋介石淡淡笑了一下,他早已知道红军不会帮助张杨。

中共在1936年12月27日对内发布了一个《中共中央关于蒋介石释放后的指示》,肯定了此次事变处理的优秀成绩,里面第一句话是:蒋介石的接受抗日主张与蒋介石的释放,是全国结束内战一致抗日之新阶段的开始。

在蒋介石来奉化之前多次召见了苏联大使,苏联方面表示他们会“建议”中共不支持张杨,但需要南京政府承诺和中共的合作。蒋介石对此表示认可,苏联方面非常高兴,立即表示愿意提供军事上的援助。但蒋介石表示预计日本还需要一年才会对中国宣战,目前过早和苏联结盟对双方并没有好处。虽然中苏没有立即结盟,但他们已经达成了协议,苏联会压制中共让其不要帮助张杨。

1月4日,蒋介石派张冲告知潘汉年,南京政府会答应中共之前的要求,但希望中共不要介入中央处理张杨的政治军事手段中。

可见,中共已经完满实现了自己之前10年来苦苦要达到的目标,从政治角度来说它是绝不可能再冒险介入战争。

所以对于红军,蒋介石丝毫不担心:我再说一遍,我并不是要打仗。你告诉杨虎城,只要他听我命令我可以让他指挥东北军,陕西省主席还是由十七路军人担任(蒋指定了杨的大将孙蔚如)。

讲到这里,蒋介石腰部疼痛,又再次躺下,李志刚就告辞走了。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