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65:倒霉的蒋介石(西安事变29)(1/3)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六十五

蒋介石曾在日本留学,对日本和日军都非常了解。他认为中国的国力军力都远远弱于日本,想要获胜就必须进行持久战,而持久战的前提就是要实质性统一中国。

西安事变可谓蒋介石人生中最低落的时期,此次事件后,蒋介石在回忆录中写道:不料仓促之间发生了事变,究其根本原因,都是我考虑不周,是我的问题,不关别人的事情。这也是我在国民革命中一个大的挫折。剿共用了八年时间,本来在2个星期(最多一个月内)就可以完成,将中共红军全部消灭。这么多年的心血和牺牲,居然因为这个事变而完全毁掉。至于西北的国防交通,经济建设,因为国家花费了数年来精心治理,刚刚开始形成规模,结果因为这个事变,大大遭受损失。对于国家整体建设的进程来说,至少后退了3年,我非常痛心。如果叛乱者张扬也有良知,也必然后悔自己的作为。

蒋介石的脾气

大家都知道蒋介石深受孙中山的器重,甚至把国民党军事力量的核心黄埔军校也交给他负责,也就等于任命他为中华民国军事方面的最高领袖。

不过孙中山和身边的一些高层认为,蒋介石有能力,有手段,有大志,也很有国家领袖的一些必要的性格优点,但他们一致认为蒋并不适合做国家的领袖。因为孙中山他们认为蒋介石有个几个比较大的缺点,一是脾气不好,易怒,经常会发脾气,二是自视太高,锐气逼人,三是做事比较任性,往往一意孤行。

脾气不好大多数是天生的,蒋介石的父母都是脾气不太好的人。他的父亲是溪口镇上盐铺的老板,非常精明能干但脾气强硬固执。他的母亲王采玉是他父亲第三任妻子,之前曾经嫁给当地的大家族竺氏,还生了一个儿子。但这个姓竺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儿子也夭折,后接受家里的安排,嫁给蒋介石的父亲玉泰盐铺掌柜蒋肇聪成为继室,还生了蒋介石。当时还是封建社会,改嫁的女人并不多,王采玉的改嫁是有一定压力的。

结果没想到在蒋介石刚刚9岁的时候,父亲蒋肇聪去世,王采玉只好守着蒋介石过生活。可以说,王采玉的一生是比较不幸的,唯一儿子蒋介石也是她全部的希望。所以王采玉对蒋介石严厉管教,加上蒋小时候非常顽皮,经常和小朋友打闹,惹出事来。王对儿子动辄打骂兼施,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耳濡目染,使得蒋介石脾气不好。

蒋介石年轻时代脾气暴躁,遇到自己看不下去的事情就经常骂人甚至打人。1919年10月1日,已经30岁出头的蒋介石访问国民党大佬居正。结果车子到了居正家门口时,黄包车夫见蒋是外地人于是就敲竹杠,开了一个很高的价格。蒋介石自然不给,黄包车夫顿时出口辱骂。这如果换在蒋介石20岁的时候,恐怕早就大吵起来了,此时他已经开始严格克制自己的脾气,所以没有和其争吵,只是一直理论。

但居正的家人却很快听到了他们的争执,他们都是当地人,熟悉黄包车的价格。在知道车夫要价以后,居正家人都认为车夫要价太高,哪有这样做生意的。双方很快发生了争执,期间车夫见道理说不过,干脆动手打人。

蒋介石本来就是强忍着,见到车夫出手打居正的亲属,再也忍不住了,冲上去和其斗殴,双方大打了一架。蒋介石毕竟是军人出身,车夫虽然强壮也不是对手,双方都打得浑身是伤,车夫见势不好跑了。

要知道,当时他已经是粤军第二支队司令,虽然刚刚离任,但身为一个司令还当街打架确实极少见。蒋介石在日记中后悔的写道:与小人争闲气,竟至逞蛮角斗,自思实不值得。余之忍耐性,绝无长进,奈何!

除了这些事情外,蒋介石一旦遇到感觉受不了的事情往往破口大骂,让别人觉得受不了。他身边的将领几乎没有不被大骂过的。这个骂人的习惯一直到60岁以后才好了很多。

骂虽骂,但蒋介石骂人是有区分的,对于自己人,骂的越凶说明对你越器重,一旦不骂你了,代表对你已经失去信心,也不会重用你了;对于敌人蒋介石则比较客气。

蒋介石深知自己脾气不好,也试图改掉,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蒋担任国民党一号人物以后,仍然克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很多国民党将领的回忆录里,都有蒋介石对他们破口大骂的记录。跟随他时间最久的侍从官蒋孝镇说过,自己至少被蒋介石大骂过几十次,小的责备更不计其数了。

作为政治家,最忌讳的就是脾气不好。其实不但是政治家,几乎所有掌权的大人物都不能有暴躁的脾气。这个脾气,也是西安事变中致命的因素。

至于做事任性,大部分脾气不好的人,做事都比较任性。蒋介石从小就是个非常任性的人,一辈子也都是这样。蒋介石17岁时在奉化凤麓学堂学习,由于这个学校还用大量时间教四书五经之类。蒋介石对此不满,发动了一批学生去跟校长交涉。交涉的时候由于蒋介石语气强硬,绝不屈服,几乎被学校开除。

成年以后,这类任性的事情也很多。在成立黄埔军校的时候,蒋介石对孙中山提出的和苏联合作非常不满,居然丢下校长的职务回老家去了。作为政治家,最忌讳的就是任性。

此次蒋介石的脾气和任性让他犯了大错。

第二次去西安之前,蒋介石早就接到了各方的报告,甚至连张学良和李克农谈判的内容都全部告诉他。而抓捕张学良秘书宋黎,刘澜波等中共党员时,张学良居然带兵砸了陕西省中央党部,反叛之心已经非常明显。加上各方面的情报综合,戴笠一再劝告蒋介石,完全可以确认张扬和中共已经勾结,不应该再冒险去西安。他的大将陈诚等人也都这样劝告蒋介石,但他并不听,只是说:别人都可能,学良不会背叛我。而且他胆子小,绝不会怎么做。

此时蒋介石已经制定了马上消灭张扬的计划,并且已经展开部属,1,2周内就会逼迫张扬一个去河南,一个去福建。这个部属可谓将张扬逼到了绝境,就算兔子逼急了也会咬人,更不要说两个拥兵20多万的军阀了。

此次去西安,城中有杨虎城2个旅的兵力,临潼有张学良1个加强师,一旦两人起事,恐怕蒋介石带一两个警卫团去也不见得能挡住,更不要说20多名卫士。

为什么知道有风险还会去?有很多个原因,也包括他暴躁任性的性格,但究其根本来说在于对胜利的渴望和轻敌。

蒋介石从北伐开始就致力于消灭国内国外的敌人,北伐消灭了控制全国10多年的北洋军阀,之后一系列内战,包括规模空前的中原大战,蒋介石一举消灭新军阀的大部分力量,四大军阀中的冯玉祥西北军基本瓦解,阎锡山的晋绥军实力大大受损,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更是一度差点被消灭,后困居广西一个省,唯一剩下的大军阀就是张学良的东北军了。

国内军阀遭到惨重打击,但没想到中共力量却借机发展起来。蒋介石随即通过五次围剿,粉碎了红军南方五大苏区,迫使各苏区红军放弃现有根据地转移,也就是长征。长征中,红军在前,中央军紧随其后。利用红军长征,蒋介石基本消灭或大为削弱了盘踞中国南部,西南的各个军阀,将这些已经被军阀控制了近20年的省份收归中央控制,这也是为将来的抗战做准备。中央红军从江西中央苏区出发时有8万多战斗部队,到达陕北苏区时候仅剩7000多人。

之后蒋介石又通过一系列的作战,包括粉碎红军的东征,南下,西征和北上宁夏战役,还有针对地方军阀的平定两广事变,不到一年内,将红军总数消灭了一半,还将其包围在贫穷落后的陕北苏区。

此时,国内已经不存在能够和中央公然对抗的地方军阀,河北察哈尔的宋哲元,晋绥的阎锡山,山东的韩复榘这三个军阀还有一定的力量,但由于日军的威胁,他们都不可能和中央对抗。国内除了西北地区以外,仅剩云南军阀龙云,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还控制着这两个省,他们都只有3万正规军,不可能和中央对抗了。

而此时国内还残余的军阀,主要聚集在西北地区,包括陕西军阀杨虎城,青海的马步芳,宁夏的马鸿逵,新疆的盛世才,驻扎陕甘的张学良。

其中青海宁夏的二马不足为惧,他们一向效忠中央政府,不和政府作对,况且以回民作为主要支柱,必然兵少力薄,顶多勉强自保。

新疆军阀盛世才靠出卖主权换来苏联的援助和出兵,所以短时间内无法将其消灭。不过蒋介石很清楚只要二战开打,苏联为了争取中国肯定不会去管盛世才的死活。而盛世才虽然加入了苏共,也不过是利用苏联而已,也谈不上什么真心,两方随时可能翻脸。一旦没有苏联做后台,盛世才依靠新疆2万省军不可能是中央的对手,也一样会被很快消灭。

以上都不是威胁,那么剩下最大的威胁就是杨虎城,张学良了。

杨虎城的十七路军有5万多人,控制陕西大部已经5年之久,还有10万民团武装,实力不可小视。张学良的东北军现在仍然有20多万规模,是国内军阀中兵力最大的,装备也是最好的,是中央的心腹之患。

杨虎城控制的陕西是西北诸省的中心,无论政治军事经济上都有重要的意义,是中央志在必得的。一旦控制了陕西,不但对其他西北军阀具有极大的威慑力,也可以通过该省从北边保卫抗战中核心省份四川,所以也是中央志在必得的。

蒋介石当时让杨虎城去对付红军,杨虎城留了一手,试图和红军达成协议,但仍然有三个警备旅被重创,三个旅长两死一伤,伤了元气。之后杨虎城基本按兵不动,蒋介石就将张学良派到陕西,这也是军师杨永泰所谓三虎争食的计策,用张扬和红军火拼,无论谁有损失都对中央有利。

时间到了1936年底,蒋介石马上要将中央军主力调到陕西,全力消灭中共残余力量,同时瓦解张学良和杨虎城两大军阀。在蒋介石看来,中共,张学良,杨虎城就算联合起来,也远远不是他对手,消灭他们是毫无疑问的。

一旦将中共和张扬消灭,那么就等于解决了中国的国内问题,下面可以全力抗日了。

不过如何解决张扬?是武力消灭,还是政治压迫。在蒋介石看来还是政治压迫的好,因为张扬实力虽弱,多少还是有些力量,武力攻打会有损失,也没有必要。

蒋认为,现在张扬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听从他的命令,放弃地盘,保留部分军队,将两个团体割据一方的情况解除。

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去中央军重兵驻守地域河南,张学良的东北军则调去福建,福建省多是山区,贫穷偏僻,周边是中央军控制的省份,东面则是大海,显然东北军折腾不起来。总之这样一来,两军都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另外一条路就是张扬不听命令,那么中央军立即进攻,到时候一样会很快解决他们。

第一条路虽然张扬会遭受一定的损失,却仍然保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张学良还会做一个战区司令或者集团军司令,也是国府军界中响当当的人物。杨虎城也会是一个集团军司令,或者一个军长,地位比张学良稍差,但也不错了,一样有名有地位。更关键的是,蒋不会动张扬的财产,两人不但保有一定的名权,还会是不错的富人。

而第二条路,以张扬现在衰弱的战斗力,中央军用不了一个月就可以将其消灭。武装反抗的结果会很惨,最好也就是像冯玉祥那样做一个有职无权的空头大官,差一点就只能带着钱逃命了。在蒋介石看来,张扬不可能这么蠢选第二条路,就算选了这条路,也是自取灭亡。

所以蒋认为张扬根本没有条件讨价还价,只能接受安排。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