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60:山雨欲来风满楼(西安事变24)(1/3)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六十

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最大的失误,就是小看了杨虎城

在整个西安事变中,有一个东北军的著名人物不能不提。他既不是军事将领,也不是张学良手下的文人幕僚,但他所起的作用丝毫不亚于这些人。他就是东北军特工组织头子,张学良的心腹黎天才。12月初张学良亲自去洛阳诱骗蒋介石赶赴西安自然有很多原因,但其中黎天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2月1日黎天才向张学良汇报,潜伏在武昌的东北军特工王化一(表面身份是东北军联络员)向其密报,他从武汉豫鄂皖3省剿匪总司令何成浚处得知一个重要情报。何成浚在洛阳给蒋介石祝寿的时候,看到蒋的侍从室主任钱大钧起草了一份重要命令,命令的内容是12月初将东北军调往福建,十七路军调往安徽。张学良得到这个情报大吃一惊,随即告知杨虎城。杨虎城表示,看来此次蒋介石来西安的目的就是对张扬动手,那么这次就是唯一捉蒋的机会。张学良表示认可,于是两人就开始捉蒋的紧张部属工作。

捉蒋的三个计划

活捉国家元首是天大的事情,做这样的事情至少要有三点保证。

第一要有完善的计划,不然绝不可能成功。第二要有一批能干忠心的骨干部下,不然即使计划再完美,执行中哪怕出了点小错误也会前功尽弃。第三就是必须有一个很好的机会。

机会目前是有了,张学良在去洛阳的时候,以东北军十七路军将有内乱为理由,邀请蒋介石亲自去平息。蒋当时已经准备对张扬动手,听了张的请求以后并没有任何怀疑,随即带着几乎全部的中央大员赶赴西安。

蒋此行除了十几名机要秘书参谋和二十多名贴身侍卫以外,并没有带一兵一卒来。这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仅仅十七路军在西安的部队也有一个警备旅三个团5000人,东北军驻扎临潼的部队也有一个主力旅近万人,收拾着二十多人自然不费吹灰之力。

张学良和杨虎城在11月底到12月初细致商讨了以后,提出了三个方案。

第一就是诱骗蒋介石的专车去西安城或者王曲,然后在西安城内或王曲军官训练团某处寓所秘密将其绑架。

第二就是再次诱骗蒋介石去王曲军官训练团演讲或者去西安城,在路上劫持蒋介石的专车,将其在路上活捉。

第三就是直接派兵攻打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将其生擒。

经过仔细研讨,张扬都认为前两个方案可行性较差。

大家都知道,暗杀一个国家的要员(比如中央高层,高级将领这类)已经非常困难,因为要员身边都有保镖护兵,也有相对严密的保卫制度。那么刺杀一个国家元首就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只要是国家元首必然有一套严密的保卫制度,身边也有很多精明强干的护卫人员。

所以,想刺杀蒋介石又谈何容易。刺杀尚且如此,要活捉国家元首只有比暗杀更难上十倍。

前两个计划,都不是军事行动,而是特务行动或者说特种行动。这也导致对各方面条件要求很高,一旦有些条件不具备,就很可能失败。

蒋介石到了西安以后,也并非完全没有警惕。他通过西安的一些变化(如军官集体请愿,高涨的群众运动),立即感觉到一些让人不安的情况。虽然蒋绝没想到张学良会捉他,但仍然比上次来西安小心了一些。

蒋再次没有住在杨虎城控制的西安城内,而是去东北军控制的临潼华清池居住。蒋从12月4日到达临潼以后,再也不像上次一样四处游玩,到处拜访,而是足不出户,并不离开华清池一步。

侍从组长蒋孝先(蒋介石的族侄)和侍从主任钱大钧配合加强安全工作。所有华清池的贴身卫士子弹上膛,保持十二分警惕,所有面见蒋介石的军官都要登记和交出手枪,连张学良和杨虎城都不例外。

如果采用第一种方案,诱骗蒋介石去西安或者王曲训练团,蒋必然会怀疑。况且蒋毕竟是国家元首,只有他下令,别人听的份。如果他执意不去西安城,张扬根本无法强迫他去。

坐等蒋介石自己去西安城,也是没有任何把握的事情。很有可能眼睁睁的看着蒋介石毫发无伤的走掉,所以第一种方案是不太切合实际的。

况且就算能够让蒋介石去西安,如果蒋就是不去张扬设好埋伏的地方,而是专门去有中央宪兵和军统特务的场所,那张扬又有什么办法?西安城内虽然没有中央军正规军,但警察,宪兵,特务等非正规武装力量也有数千人,一旦搞不好就是大打出手,后果极难预料。

而第二种方法,张扬认为风险太大。在公路上设卡拦截,需要周密的计划和谨慎的部属。因为蒋介石乘车出行必然要带着贴身卫士。在这种情况下,蒋的武装卫士遭遇伏击不可能束手就擒,肯定要开枪反抗。

而卫士的车子和蒋介石的坐车不可能相距太远,正常也就是几米的距离,子弹又是不长眼的。

当时的冲锋枪还很少,普通士兵用的都是步枪和轻机枪,穿透力惊人,在几百米外打穿汽车也是绰绰有余(蒋介石第一次遇刺时,刺客搞错了车辆,用机枪扫射蒋介石的副车。结果副车上蒋介石的6名心腹卫士全部中弹死亡)。

如果双方交火,有一发流弹将蒋介石打死,那么捉蒋计划就等于失败了。

所以第二种方案风险太大,是不可取的。

而实事证明前两种方案也是不行的。

12月5日,蒋介石突然告知张学良准备6日上午去西安南郊视察,由陕西省省长邵力子陪同,希望东北军沿途设岗保卫。

张学良立即将这个情况告知杨虎城,杨虎城大喜过望,他们急忙做出部署。

张扬认为在西安城内动手风险太大,因为中央大约有2000到3000的武装力量在城内。虽然他们都不是正规军,但毕竟是有枪的武装人员。一旦张扬的行动不严密,蒋介石就有可能被他们拼死救出去,所以还是在路上行动比较保险。

他们派出部队埋伏在从西安到临潼的路上,一旦蒋介石的车从西安返回就将其扣押,押送回新城大楼。

根据蒋介石的会谈时间估算,蒋返回临潼的时间应该是在中午12点左右。张扬决定在此时动手,他们为了避免蒋介石被意外打死,下令给参加任务的士兵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能开枪,也不能断绝交通。

当蒋介石乘坐的汽车路过西安南关的时候,埋伏在公路两侧的士兵持枪冲出来,用横木拦住公路,然后将他们包围抓住。在捉蒋成功以后,两军立即分头行动。东北军负责抓捕临潼华清池的蒋介石随行人员,扣押蒋介石的专列(临潼驻军都是东北军)。西安方面则由十七路军逮捕全部中央大员,解除城内中央人员,如宪兵团,特务,军警的武装(西安城内驻军都是十七路军)。

杨虎城对此次行动非常重视,亲自进行部署,准备一旦东北军成功他就立即下令控制西安城。这次计划没有成功,杨虎城一直等到下午三点,仍然没有东北军方面捉蒋成功的消息。他以为是捉蒋失败了,赶忙电话给张学良。

张学良却说,今天刚准备行动,突然在中午接到电话得知何应钦马上就要来西安。现在中央大员基本都在西安,只有二号人物,也是统兵大将的何应钦(军政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在南京。如果把何应钦抓住,中央军就再没有人能够控制大局,对张扬非常有利。

杨虎城听到张的解释非常不满,认为捉蒋才是头号大事,一个何应钦算得了什么?干这种大事最忌讳事到临头犹犹豫豫,一旦犹豫不决就很容易失去机会,前功尽弃。

其实当时张学良对蒋介石还抱有一丝希望,如果能够说服他停止剿共,张就没有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了。蒋介石来了西安以后,这种举动张学良做了很多次。

蒋介石刚到西安,张学良就安排东北军数百名军官向蒋提交了一份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请愿书,也是希望蒋介石有所转变。可惜蒋对此非常不满,还让张学良追查带头闹事的军官。

后蒋介石专列刚到西安,张学良立即去火车上劝说蒋联共抗日,被蒋一顿好骂。当时张学良面红耳赤的走下火车,迎面撞到了来汇报工作的西北剿总参谋长晏道刚,张非常尴尬的向晏解释,希望他再去劝蒋一下。不过晏道刚的劝解也没有任何用处。

之前的事情杨虎城看在眼里,却没有过问。

此次事到临头改变计划,杨虎城自然极为不满,认为张学良关键时候靠不住,会坏大事的。张学良解释道:我们还是再劝蒋一次,他再不听,我们再行动。这也是先礼后兵,也算我们对得起他。

杨虎城对张学良一向非常客气,听了这番话,一反常态,焦躁的说:你和蒋也打了这么多年交道,难道还不明白他?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他又怎么可能听我们的劝告,停止剿共?

张学良却不听杨虎城的,坚持这样做,杨虎城只得算了。此时就显示了杨虎城的老辣。

西安事变结束后几十年内,张学良的说法是西安事变是自己主使,杨虎城只不过是受他所累,跟着他做而已。但在张学良晚年,他却说西安事变的主角就是杨虎城,只不过名义上是他而已。

也许有人很疑惑张学良的说法,其实这真是张学良几十年后悟出了当时的真实道理。杨虎城自始至终不是配角,至少是始终处于和张学良并驾齐驱的主角地位,而不是傻乎乎地跟着张学良干这事。

下面这件事就很好的看出这点。

在和张学良谈话以后,杨虎城立即召集自己的心腹谈话。他说:蒋介石是个死不回头的顽固家伙,怎么可能劝解的过来。张和蒋的交情虽然深,但他和蒋的政治道路是反的。政治上哪有什么私交可谈!张学良一意孤行,非要去劝。他劝不好也就算了,万一给蒋介石看出什么马脚,蒋提前走了,又该怎么办?

此时杨虎城已经有了自己动手的打算。因为这已经是最后的机会,对他来说再无退路。如果此时不捉蒋,十七路军必然要失去陕西的地盘。一旦没有了地盘,杨虎城依靠这支装备低劣,战斗力差劲的十七路军是绝对无法再和蒋介石一较高低了,割据一方的地位也会一落千丈。而杨虎城苦心经营20年之久的十七路军,假以时日必然被蒋介石分化瓦解,最终被消灭掉。

如果张学良继续动摇,杨虎城就自行行动,决不能失去这次机会。他找到心腹两个旅长孔从洲和赵寿山(都是西安城内十七路军的统兵大将),让他们侦查西安城内中央的具体力量分布,并且在夜间进行军事演习,做战前准备。

可见,杨虎城准备一旦张学良还是犹犹豫豫,他就自己动手了。本来杨虎城这样单干的话,西安事变成功的几率就很小了。可惜此时蒋介石暴躁的性格帮了杨虎城。

12月7日到8日,张学良和蒋介石面谈了整整三个小时。期间张学良甚至痛哭流涕的哀求,不过蒋依然不改变自己的主张。

蒋介石怒斥张学良说:你这样想,是受了共产党的蛊惑,真是幼稚。国民党里面,谁和中共打交道时间最长,就是我。他们的情况,我比谁都清楚。中国是不会亡于日本的,但是会不会亡于中共就很难说。我们这么多年来清党剿共,牺牲了无数将士才有今天的局面。我们坚持打下去,几个月内就会将共产党全部消灭。你现在让我停止剿共,不就是功亏一篑,不就是反革命吗?我们又如何对得起这些牺牲的将士和孙总理的英灵?

张学良却不理蒋的说法,再次提出东北军将领不愿意内战。

蒋介石听了这番话,语气稍有缓和:我知道东北军是亡省亡家的人,有这种想法也是情有可原。但我们作为一党一军的领袖,必须站在全局考虑问题。必须先消灭共产党,然后我会亲自率领你们去打日寇,收复东北。学良,你年轻,政治历练不够,有些地方你看不清楚,千万不能一失足成千古恨,历史上落个千古骂名,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

但张学良还是不理,继续说自己也希望打回老家去的强烈愿望。

蒋介石再次发怒:你说的这些话,难道我不知道?如果我是一个普通士兵,我会第一个拿着刺刀向日寇阵地冲锋,就算战死沙场也是光荣的。但我们不是普通士兵,我们要为国家民族负责。你留着中共不打,而去打日寇。中共就会趁着我们和日寇两败俱伤的时候发展自己,等到时机成熟就会跟我们为敌。

谈话到了最后,双方大声争吵,蒋介石重重拍了桌子下结论说:你现在就是拿手枪把我打死,我的剿共主张也绝不会变。

这番话一说,张学良知道彻底没有希望了。回到府邸,张学良对杨虎城说:我的劝告失败了。蒋拍着桌子跟我吵了一阵。但你可以再去一趟。杨虎城虽然知道劝蒋根本没用,也只能去一趟。

杨虎城在12月8日11点去华清池见蒋,双方谈了一通。杨虎城和年轻的张学良不同,他此时已经准备行动,所以言谈非常小心,不让蒋介石看出什么马脚。双方没说几句,蒋介石就说:虎城,你和学良不同,他年轻气盛,你则是本党的老党员。有些道理学良不懂,你总是明白的,也不用我多说。我们很快就能完成剿共大业,之后我会带着你们去抗日。

杨自然明白蒋介石的意思,听到这几句话后,他就立即借故告辞走了。回到西安,杨将会谈情况告知张学良,张沉思一通对杨虎城说:看起来,现在也只有干的一条路了。

好在此时捉蒋还不算迟,蒋介石尚没有离开西安的意思。

前两个计划行不通,目前最合适的,也就是第三种方案了。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