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59:挟天子以令诸侯(西安事变23)(1/2)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五十九

杨虎城(左)、张学良(右)

在西安事变几十年后的1989年,已经垂垂老矣的张学良在他的89岁生日那天说道:今天我忍不住,我对你们说,事情(西安事变捉蒋)完全是临时逼出来的。就是一二九学运那天(西安事变前3天),蒋先生说这些学生来了我用机关枪打。这可把我气火了,我话都到嘴皮子,我想说:你机关枪不打日本人打学生?我气极了。

可惜这又是张学良文过饰非的一种说法,根据现在无数资料可以证明,捉蒋的行为是张杨早有预谋的,有着很多的准备,绝非一时冲动的结果。

张杨的情况危急

时间进入1936年,张学良和杨虎城面临的情况急剧恶化,蒋介石步步紧逼,看起来顶多36年底到37年初就会对他们动手。经过两人再三犹豫,张杨终于在1936年5,6月决定和中共合作。但此时的西北形势已经非常严峻,对于张杨来说,已经是到了最后的关头。

从5,6月开始到蒋介石10月赶赴西安准备收拾张杨,前后只有短短的4,5个月的时间。这点时间对于要做反蒋准备的张杨来说,实在是非常不够的。

对于张杨来说,他们自己的实力远远不足以和蒋介石对抗,只能尽一切可能寻求内外援助。在这段时间内,张杨尽一切力量做了四个方面的准备,分别是争取中共,争取苏联援助,争取国内军阀支持,整训内部和群众宣传。

1.争取中共

可以说四个方面中做的最好的就是和中共的合作,双方不但达成了完全的停战协定,还提出了成立西北联合政府和西北抗日联军的全面合作计划。

为什么合作至少在表面上如此成功?主要在于双方都有共同的利益,也面临着几乎完全相同的危机。

对于中共和张杨来说,他们最大也是最直接的敌人都是蒋介石的中央政府。蒋介石一心要消灭中共,同时也要解决国内仅剩的最大割据力量张杨。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张杨对同中共的合作很热心,但中共的热心甚至超过张杨。仅仅不到一年时间,中共先后派左派人士杜重阳,高崇民,被俘的东北军团长高福源,中共的学运领袖宋黎,外交部长李克农,特工大师潘汉年,二号核心人物周恩来和张学良会面,还派出刘鼎,叶剑英等人作为联络人在张学良身边服务。这里面的中共党员全部是党内的精英人物,人人都可以独当一面的。

对于杨虎城,中共也派出了高崇民,南汉宸,汪锋,王世英,王炳南,潘汉年等特使面见,毛泽东甚至将自己的秘书张文彬也派到杨身边,实则负责联络工作。另外在杨虎城身边中共党员秘书王菊人,米暂沉,申伯纯(秘密党员),宋绮云,以及杨虎城的夫人谢葆真也都起到一定的作用。派到杨虎城处的这些人,也都是能力极强的老共产党员。

至于派到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中共干部更是数量不少,也算是用尽了一切可能的力量。双方合作虽然不错,但在1936年,由于中共力量遭遇一连串的严重打击,导致双方的合作前景变得非常灰暗。

中共在1936年遭遇了一系列军事上的大失败,年初南下成都的张国焘红四方面军被全面击溃,张损失了四万精锐主力,余部仅剩四万多人,元气大伤。稍后蒋介石通过支持阎锡山,瓦解了陕北苏区的中央红军东征山西,迫使其退回陕北苏区。

其后红军为了打通和苏联的联系,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宁夏战役,准备北渡黄河夺取宁夏省。蒋介石急调王均,毛炳文,胡宗南,关麟征的三个军又一个师围追堵截,经过一系列苦战,将红军宁夏战役击破,控制了全部黄河渡口。由此红军被中央军一分为二在黄河两岸。

稍后,红军命令已经渡过黄河的二万多人继续西进新疆,结果该部遭遇青海马步芳优势骑兵的围攻,经过一连串血战,最终全军覆没。

可以说,在短短一年内,红军的北上南下,东征西进全部失败,困居已经大大缩小的陕北苏区(粮食补给都非常困难,先后从张学良处借了76万银元的巨款用于购买棉衣和日常开销),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边缘。

在陕北的红军主要是三个部分,分别是林彪彭德怀的中央红军,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和贺龙肖克的红二方面军。张国焘和贺龙肖克的部队总数约有3万多人,但都刚刚经历过多次大型战役和长达一年多的艰苦长征(红四方面军三次走过草地,红二方面军爬过十几座雪山),官兵疲惫到了极点,部队也几乎被拖垮了,失去了战斗力。剩下还比较有战斗力的就是中央红军的3万多人,他的根底是林彪彭德怀的红一三军团,和徐海东刘志丹的正规军,老兵大约1万5000人,其他是新兵。

简单来说,红军还有战斗力的大约有3万多人,以这点部队想对抗中央军30多万大军是根本不可能的。

2.争取苏联援助

张杨两人作为千军万马的统帅,自然也不是泛泛之辈。他们并非不知道中共现在的困窘现状,也并非不知道中共的实力不足以给他们很大的帮助。张杨之所以想和中共合作,其实就是为了中共背后站着的苏联。

苏联作为当时世界第四工业强国,具有远远超过当时中华民国的实力。对于一母所生小兄弟的中共,苏联领导人也是用尽了心血。从中共的建党建军,发展壮大,到割据一方,都有苏联强力的支持。苏联不但出钱出力,帮助中共培训党政军干部,训练武装红军,甚至动用外交军事政治等一切手段来保证中共的生存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苏联为了让中共借助国民党的力量发展,提供给国府巨额的军事经济援助)。可以说,苏联为了中共可谓做了一切他能做的事情。

张杨和中共合作,无非是想和中共捆在一起,这样就可以获得苏联的支持。如果苏联愿意援助中共和张杨合作而成的西北抗日联军,那么他们的实力将大增。

以当时苏联的力量,恐怕蒋介石中央军的力量增强七八倍也不是对手。所以张杨只要得到苏联的支持,远比争取其他一切盟友更有作用,也更实际。

苏联方面此时也希望张杨和红军合作,这样可以保证红军的生存。苏联绝对不愿意见到自己苦心扶持16年之久的中共被蒋介石彻底消灭。在苏联看来中共在中国的存在对其具有重大意义。苏联和中国接壤,双方不是朋友就是敌人。

在苏联看来,中国最坏应该是一个虚弱的敌人,最好不过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盟友。总之,苏联希望中国继续保持现在衰弱的情况。中共的存在让中国处于分裂状态,至少十几年内无法和苏联对抗。

苏联像最初支持中共和国民党合作那样,对张杨的提议也很热心。苏联派出特使潘汉年先后赶赴张杨处说明自己愿意援助他们的立场,后接待了张学良派到新疆的心腹栗又文,同意帮助张学良在平凉修建兵工厂,还把杨虎城的世侄王炳南从苏联派到杨处进行协调(王炳南是苏共的人,之前一直呆在欧洲)。

苏联表示可以将援助的军火物资送到宁夏境内的定远营(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巴彦浩特镇),希望红军占领宁夏大部,以便打通援助的路线。不过红军的宁夏战役失败,苏联转而提出去新疆进行援助,并且将1000吨军火物资送到哈密。

这在当时简直是天方夜谭,张杨控制的陕甘两省一部和新疆之间隔着青海和甘肃河西走廊,且不谈控制这些地域的地方军阀的军事阻拦,单就地域上来说就有上千公里的距离,沿途都是戈壁,沙漠等地形,人烟又极为稀少。以红军的实力,凭借什么能够到达新疆,又凭什么能将新疆哈密的物资运到陕北去?

如果失去了苏联的援助,张杨单单凭借自身力量起兵对抗中央,无异于自我毁灭。所以必须想方设法打通援助路线。除了通过武力打出一条线路以外,张杨还想到一种不流血的方法实现这个目的,就是通过地方军阀的支持,搞出一条线路来。

当时最有可能帮助张杨的就是控制晋绥的阎锡山(他的绥远省和苏联控制的外蒙古接壤)。张学良在1936年先后飞到太原跟阎锡山面见过5次,到了10月,表面上得到了阎锡山彻底的支持。

阎锡山当时把胸脯拍的啪啪响,表示绝对支持张学良的主张,阎甚至主动提出将绥远的包头、五原、固原等地的五个县给红军作根据地,方便他们在此接受苏联的援助。

其实阎锡山是迫于自己的危急形势(当时日本,中央军和中共都进军晋绥,阎自感无力招架),希望西北能够出现有利于他的大变化,让其从中获利。

但张学良却认为,一旦他们起事,只要苏联肯于援助,阎锡山肯定愿意开放绥远到陕北的路线,这样一来苏联援助问题就解决了。

可惜阎锡山是很不可靠的,他的态度决定于张杨是否会在和中央的对抗中占上风,至少不能占完全的下风。后来苏联表示不支持张杨,阎锡山立马翻脸不认人。

3.争取国内军阀支持

对于国内军阀倒是争取了不少,但中国军阀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靠。如上面的阎锡山就是最好的例子。

张杨联络了目前国内的军阀,华北的韩复榘,宋哲元都有一定力量,但是他们处于日本威胁的第一线,需要借助蒋介石的力量,不可能有什么公然武力反抗蒋介石的行为。

至于四川的刘湘,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则都表示支持,可惜川军和桂军之前都刚刚被中央击败,实力虚弱,也不会随意出兵帮忙,不然就是自取灭亡。

总之,国内军阀都是靠不住的,这点张杨也是心知肚明,除了阎锡山以外,张杨对他们不抱太大希望。

4.整训内部和群众宣传

张杨需要联共抗日,就必须进行内部的整训。他的部下也是国民政府军,大部分为国民党党员,之前多是信仰三民主义的,甚至一部分还参加过辛亥革命。

国父中山先生多年的思想洗礼,蒋介石从四一二清党开始大力宣传剿共清共的思想。这么多年来,这些思想多多少少影响了整个国军部队。现在让他们突然抛弃这种思想,而是改为同共产党合作,还要反抗中华民国的唯一领袖蒋介石,这又谈何容易?

再加上以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这点实力,同中央对抗凶多吉少,有着极大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又有多少人能够冒险和张杨一起反蒋?各种因素决定了不进行内部整训是绝对不行的。

当时张杨内部情况也令人担忧,东北军稍好。张作霖交给儿子一个偌大的基业和一些比较可靠的老臣。在这个基础上,张学良用了几年时间将老臣全部剪除。到了1936年,东北军高级军官基本都是张学良一手提拔起来的,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张从低级军官中亲自选出,张对他们有着知遇之恩,也可以随意将他们更换(如直罗镇惨败以后,57军军长董英斌就被张学良解职)。所以这些军官至少表面上不会不忠于张学良。

但军阀就是军阀,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些张学良的心腹也逐步成了和奉系老臣一样的老军阀。他们很快形成了自己的团体,并且尽量维护自己团体的利益,很多时候对张学良的命令阳奉阴违。

以东北军的四大重臣为例(四个最有分量的军长),67军王以哲为张学良最器重的心腹,是支持张学良联共的(王以哲曾是张学良的卫队长)。东北骑兵军军长何柱国则对和中共合作持保留态度,很多时候他对张学良的命令并不赞成,却也不公然违抗。51军军长兼甘肃省主席于学忠则是一个中间派,为人也比较忠厚,对联共并不支持,也不敢公开反对。至于还在河北驻扎的53军军长万福麟则是坚决的反对和中共合作。

这四个重臣里面,其实也就王以哲一个人表示支持,两个中间派,一个反对派,东北军高层的情况可想而知。

父子两代的东北军尚且如此,土匪出身的十七路军就更差了。十七路军是从陕北地方结社中秋会发展而来的一个封建团体,从根本上来说是几个利益集团集合在一起形成的。以高级军官为例,两个军长中的第7军军长冯钦哉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异心,不可信任。而38军军长孙蔚如虽然为杨虎城心腹,但自己也是一个团体的头子,有了老军阀的样子。杨也没敢将和中共合作的情况告知孙。

直到西安事变爆发前几天,孙蔚如才知道要捉蒋的事情,而冯钦哉则是捉蒋以后才知道。

两军内部情况都不好,整训就是必须的。张杨通过王曲军官训练团训练团长以上军官,让他们服从自己联共反蒋的主张。

由于十七路军内部复杂,杨虎城没敢继续整训,害怕内部由此垮了。而张学良则建立了自己的秘密法西斯组织抗日同志会,扶持了如孙铭久,苗剑秋,应德田,高福源,刘多荃,黄显声,刘桂五在内的骨干人物。在张学良的计划中,这些对张绝对忠心的年轻一代军官是替换于学忠,万福麟等老军官的。

同时张学良还建立了学兵队,模仿红军大学一样,对一些学生进行训练,试图培养绝对忠心于自己的中低级军官,取代东北军内部的原有军官。张学良安排曾为自己卫队团团长的刘多荃出任105师师长(实则为一个军的兵力),开始了更换老军官的第一步。同时派出心腹骑兵二师师长黄显声担任53军副军长,试图夺取最不可靠的万福麟53军的大权,不过最终没有成功。

同时张大力提拔抗日同志会的会员,诸如常恩多,刘桂五,霍守义,吴克仁,高福源等人都在东北军中担任师长旅长,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成为东北军的最高层军官。

由于时间仓促,抗日同志会的会员并不多(一共只有70多人),学兵队也刚刚搞了个雏形,只有王曲军官训练团有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非常有限。至于十七路军整训成果就更少了。

内部的准备不足,群众运动却有一定的收获。

挟天子以令诸侯

由于中共的介入和张杨的保护,西安的群众运动如火如荼,仅仅1936年下半年,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就是好几次,甚至还有超过7万人的(当时西安人口不过30万人),很多群众也支持停止内战抗日。而由于中共党员宋绮云等控制的西安政府报纸的宣传,很多中共角度的抗日的思想也深入人心。

就当时双方实力的对比,即使中共和张杨完全合作,并且有了苏联的援助,也恐怕远不是蒋介石的对手。

打仗是讲实力的,不是光靠喊口号。

如果依靠现在实力反蒋,必败无疑,那么张杨如此随意的起兵,不就等于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吗。而且就算自己能破釜沉舟的去做,部下能够跟随他们去拼命吗?

但如果不反蒋介石,也是不行的。

张杨都知道蒋介石对付他们是迟早的事情,如果此时不做准备,最终估计就像贵州王家烈,四川杨森一样,要么老老实实的交出地盘,成为听命于蒋介石的军长,司令。要么老老实实交出军队,做个空有头衔的地方大员。

总之,和他们现在成为控制一方的土皇帝相比,真是一个天一个地。

不过以现在的条件起兵反蒋,确实不太可能获胜,不反蒋又不甘心。真是反不可,不反又不行,这要怎么去做呢?这就像围棋一样,如果一盘棋下到最后,一方已经明显处于绝对劣势,他又想获胜,那么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走险棋。

那这步险棋是什么呢?自然就是活捉蒋介石。

为什么捉到蒋介石就可以改变整个局势呢,这是当时国民党内部所决定的。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早在孙中山时期就得以发展壮大,蒋不过是一个资历不深继承者而已。

在1936年时,国民党内部仍然派系林立,主要包括元老派(国民党的老党员),政学系(省长之流的实权派),CC系(以陈果夫陈立夫为首的国民党中央党务派),党内反对派(胡汉民,汪精卫之流的自封为正统的反蒋派),黄埔系(以何应钦为首的军方力量),军阀实力派(如韩复榘,宋哲元,阎锡山之流的地方军阀),在野派(冯玉祥,李济深等没有实权但有名望的下野力量),另外还有其他各种小的派系。

蒋介石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基本消灭了大的反对力量(其中国民党左派就被蒋介石消灭殆尽),并且通过各种手段让党内力量互相牵制斗争,不足以构成威胁,为蒋所用。

期间蒋介石也被党内势力群起攻击,曾经两次被迫下野,还有几次被暗杀,可见斗争的激烈程度。

当前,中共势力威胁国家,国外局势又是极为险恶。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关头,必须要获得国民党内部的支持。所以此时绝对不能对党内动手。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