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D日”回顾

诺曼底登陆战役“霸王行动”D-Day

按西方的看法,1944年6月6日,盟军发动的取名为“霸王行动”的法国诺曼底登陆战是希特勒法西斯德国走向覆亡的起点。这一天被称为“D-Day(D日)”。

解放战役首先来自空中。1944年6月6日午夜刚过,首批2.4万名盟军部队伞降法国诺曼底。他们的任务是,天亮之前就攻占桥梁和其他重要交通枢纽,为来自海上的登陆行动创造条件。不料,计划的实施极不顺利:大风将伞兵们吹向了远离海岸的内陆,只有10%的空降部队及时降落在前线。

不过,总体而言,登陆行动仍让德国人猝不及防。当天深夜2时,德军统帅部还曾作出评估,认为大西洋防线未面临紧迫的威胁:德军将领们电话告知柏林方面,关于空降的说法“过分”,局势是平静的。

障眼手法

情况很快发生巨变。6月5日晚间,在英国海岸前,一只巨大的舰队开始动作: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海空军部队在暗夜的掩护下朝法国大西洋沿海进发。

军事历史学家利卜(Peter Lieb)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指出,D日是国际性行动,它绝不仅仅是美国的行动,英国、加拿大军队,以及挪威、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的小规模部队也参与其间,波兰人也来了,还有希腊的舰船,以及“自由法国”的少量官兵。英联邦的盟军也参加了进来,扩大了作战部队的数量:澳大利亚人和新西兰人。利卜指出,当然,美军和英军队是两大主力,它们确定了战略进军路线,但它们完全清楚,这是一次联盟战争,必须让那些较小的国家也能参与,从而向世界表明,这是一次全球性行动,共同打击希特勒德国。

决定之日

6月6日6时30分,太阳升起后不久,首批美国战舰的雄姿在法国诺曼底沿海海面上出现,并立即重炮轰击在“尤他(Utah)”海滩和“奥马哈(Omaha)”海滩登陆段的德军防守设施。一小时后,英国、加拿大和法国部队分别向“黄金(Gold)”朱诺(Juno)以及“宝剑(Sword)”海滩实施登陆。在波兰战舰“龙号(Dragon)”的炮火支援下,英、加、法部队在大约80公里宽的海岸线发起强攻,海岸线瞬间成为陈尸遍地的腥风血雨的战场。

投入诺曼底登陆战役的共有来自14个国家的4200艘登陆艇、1200艘战舰、15.6万官兵,并得到轰炸机的空中支援。较小的参与国官兵组合成混合部队。大多数登陆艇由英国皇家海军提供。

西方的第二战线

然而,“霸王行动(Operation Overlord)”并不一帆风顺。登陆行动中不乏混乱,导致成千上万盟军官兵丧生。因为某些登陆艇的登陆板过早打开,很多官兵溺死舱内;一些坦克还在抵达海岸、给地面部队提供支援之前便沉没于海中。美军在“奥哈马海滩”的登陆行动几乎成为一场灾难:大量士兵严重晕船、失去战斗力,从而成为德军轻而易举的活靶子,在登陆作战的头几个小时内,就有50%的美军官兵牺牲。盟军在奥哈马海滩的军事行动几乎以失败告终。

军事史专家利卜总结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D日是美、加军队损失最惨重的一天。

中午时分,德国守军弹药渐渐告罄,因此,来自多数地堡的主要抵抗很快被勇往直前的登岸部队粉碎。不过,盟军最高统帅——美国将军艾森豪威尔和英国将军蒙哥马利的预定战略计划并没有完全得以实施。利卜指出,大西洋堡垒相对而言较快被攻破,在数小时内,它们便落在了盟军手中,但对法国内陆的纵深作战却进展极缓,原因是,德军采取龟缩防守战术,从而有能力进行强大抵抗。

携手进军

内陆作战呈现出与登陆战完全不同的特点:一路上,石墙、壕沟和灌木遍布,成为德军狙击手们的理想藏身地。盟军部队艰难向前,直到6月底,盟军才得以攻占海港城市瑟堡(Cherbourg)。作为后勤支援基地,攻克瑟堡对战争的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7月25日,取名为“眼镜蛇行动”的战役打响。盟军轰炸机和歼击机从空中提供支援,坦克部队得以在德军防线上撕开巨大的口子,从而给地面部队扫清了前进的道路。

至8月初,德军的抵抗基本被粉碎,将法国和欧洲从纳粹统治下解救出来的道路畅通了。

作为法国解放者的戴高乐

但是,战争联盟持续时间不长:美国人计划建立不包括戴高乐将军的管理全法国的军政府。不过,鉴于法国人民将戴高乐视为法国的伟大解放者,美国人和其他盟军伙伴意识到,戴高乐在法国民众中有极高威望和支持,因而,必须尽快将法国交到法国人手里。

8月25日,在民众的欢呼声中,戴高乐随同自由法国武装力量的坦克师凯旋进入巴黎。从军事上说,解放巴黎的必须是盟军部队,但盟军伙伴们让法国人先进入巴黎。利卜就此解释说,美国人认识到了,从长期角度出发,让法国人成为伙伴比在战争联盟内产生分裂更有利。

诺曼底战役由此得以完胜。当然,为了这一胜利,盟军付出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代价。

D-Day一景

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同伞兵部队在一起

“尤他”海滩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