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52:苏联,苏联(西安事变16)(1/2)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五十二

蒋介石曾经问过爱将陈诚,军师杨永泰为什么红军长征要落脚陕北?陈诚回答西北不是我们控制的核心区域,那边容易生存,蒋介石听了以后只是点点头。军师杨永泰却回答红军去西北是为了找苏联,蒋介石听了那句话以后说了句知我者永泰也。可见,蒋介石明确知道红军赶赴西北的主要目的,就是能背靠苏联加以发展。蒋介石说的没错。

张学良和杨虎城在和中共几次谈判中明确谈到苏联能否给予支持。中共内部的多次会议中,也明确提到需要获得苏联帮助,甚至毛泽东早在长征中自己也说:我们面临的前景很不好,蒋介石的飞机大炮确实厉害,这个不承认也不行。我们希望能够从苏联得到飞机大炮,回来再对付蒋介石。

举足轻重的苏联

为什么张学良,杨虎城,中共都如此看重苏联呢?因为苏联在当时的东亚和世界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

苏联在十月革命成功以后,通过内战消灭了国内的白军,实现了国内的统一,随即开始国内建设。1925年苏联的经济基本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当时还相当落后,物资缺乏,工业破败。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但苏联模式经济发展已经走上轨道,之后苏联连续执行了2个五年计划。

由于苏联采用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对于落后国家的初期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加之苏联国内资源丰富,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比1928年增长了4倍。战略资源产量剧增,苏联机器制造工业和石油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电力、钢、生铁和铝产量居欧洲第二,世界第三;煤、水泥产量居欧洲第三,世界第四,这是极为惊人的发展。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六千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钢铁、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国防重工业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具有强大的军火生产能力。一举成为当时世界第四工业强国,二战期间超越英国,成为第三工业强国(前面是美国和德国)。

虽然苏联从数字上排名是第三,但由于采用集权制度和国营体制,其战争潜力丝毫不比美德要差。所以简单来说,苏联在1936年就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之一。

而中国当时国力,军力都是苏联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双方有着极大差距。中国国内从清末开始,长达半个世纪以来,始终战乱连连,经济发展停滞,工农业极为落后。

以军事工业为例,苏联在1941年被德国打的全线溃败的当年,仍然生产飞机15,735架,坦克6,590辆;1943年,苏联生产了3.49万架飞机,2.41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3万门各种火炮。

但中国呢?中国当时只能生产数量不多的一些轻武器,如毛瑟步枪,捷克式轻机枪,少量马克西姆重机枪和迫击炮,重武器基本无法自产,甚至连汽车都造不出来。而且生产能力低下,即使当时最精良的仿毛瑟步枪中正式,八年也仅仅生产了60万支。苏联这边同时期莫辛-纳甘步枪生产数量超过1000万支。双方就军事工业来说,差别极大。至于中国地方军阀除了奉系以外,基本没有自己的大型兵工厂,无军火生产能力,军火基本要靠购买。但购买谈何容易,为促进中国内战停止,从1919到1929年西方列强对华第一次武器禁运,时间长达10年。

大笔武器购买几乎不可能,只能通过奸商私下购买。不但价格高,而且数量少,质量就更不用说了。国力发展没法一蹴而就,那么中国在目前来说,最希望得到一个世界大国的支持。

如果中国国内军阀和实力派可以得到苏联的直接支持,会毫无疑问的获得极大的帮助。苏联从北伐开始,先后援助过中国四股力量。

第一股就是蒋介石领导的北伐军。

苏联先帮助国民党建立了黄埔军校,培养了自己的军队,然后援助给其一大批军火。1924年10月7日,苏联运抵黄埔的武器有大炮、机枪和8000支步枪,飞机9架,步枪弹药1000万发,足够装备一个2,3万人的军。

此后,到北伐战争开始,苏联又接连数次运送大批武器弹药给准备北伐的国民革命军。包括日式步枪4000支,子弹400万发;俄国步枪14000支,子弹1800万发;各种机枪90挺,各种炮24门,总价值将近300万卢布。这些军火足可以装备5到6万人的部队。

之后北伐军蒋介石嫡系约10万人,大部分为苏式武装,也最有战斗力。

经济上,1923年5月苏联提供了200万卢布援款外,为帮助建立黄埔军校出资270万中国元,后为帮助稳定广州财政建立中央银行提供贷款1000万中国元。

在这些帮助下,国民革命军以绝对数量劣势10万之众从南方北伐,短短一年时间就摧枯拉朽的消灭盘踞中国10多年之久的北洋军阀百万大军,统一了中国,获得了近代历史上最辉煌的胜利之一。

第二股就是冯玉祥的西北军。

当时冯玉祥由于发动首都革命,占领北平,囚禁直系大总统曹锟,顿时成为众矢之的。冯部很快被直系奉系联手围攻,全军崩溃,仅剩2,3万残兵败将败退西北偏远省份,随时可能被消灭。

此时苏联答应给冯玉祥以军事援助。在1924年到1926年8月之间,苏联援助冯玉祥飞机60架、大炮60门、炮弹58000发、机枪227挺、步枪35000支、子弹510万发等。冯玉祥的西北军在苏联帮助下,立即起死回生,所部很快攻占下西北诸省,还帮助困守西安的杨虎城解了围,接着进军河南河北,几乎三分了中国,拥兵达到四十万之众。

第三股就是新疆盛世才。

可以说,盛世才是最有代表性的。盛世才在当时只是一个土军阀而已,在1933年上台之时,实际仅控制省城迪化和周围几个县城。新疆全省非常贫穷,甚至日用品都靠苏联进口,所部不过6000人的腐败新疆省军,战斗力低下,只有败退到新疆的1000多白俄部队(所谓的归化军)还有一定战斗力。

归化军的主力是白俄骑兵,性情凶暴,能征善战,在被苏联追击逃到中国新疆以后,成为盛世才的雇佣军。

当时新疆还有占据北疆的马步芳的堂弟马仲英(原名马步英)和占据伊犁的张培元两股势力,与盛世才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他们二人的兵力皆多于盛世才,马仲英有1万多兵力,传承青海马家军的特点,主力为穆斯林骑兵,战斗力极强,张培元为新疆老军阀,盘踞伊犁多年,有8000多军队。两人联合行动,准备随时夺取政权。

盛世才把争取苏联的谅解与援助作为巩固自己政权的主要措施之一,不断派人与苏联接触及求援。他自己也装出信仰共产主义,对马列主义颇有研究的样子,讨好苏联。盛世才当时把苏联驻新疆领事总领事孜拉肯、副领事甘宁请到家中做客,让领事们浏览他的书籍,内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列宁主义问题》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谈话中,盛世才说他学生时代就相信社会主义,一直认为只有共产党的道路才有前途,因此希望与苏联合作,在新疆建立苏维埃政权。这就首先必须消灭马仲英、张培元等反动军队。

苏联政府提出,盛世才“亲苏必须反帝”。盛世才为了取得支持,只得答应,同时出卖了新疆的矿产权,同意苏联在新疆修建修筑铁路,允许苏联公民在新疆享有特权。苏联不断给盛世才提供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使盛世才上台后很快站稳脚跟。在军事方面,苏联不断向盛世才提供飞机、装甲车、机枪、弹药等军火装备;在经济方面,仅1935年8月,苏联就向新疆贷款500万卢布,1937年1月又货款250万卢布;在人才方面,苏联向新疆派遣政治、军事、财政等方面的顾问和专家300余人

1934年,新疆内战爆发,张培元,马仲英先后起兵反对盛世才,盛根本不是对手。张培元部很有战斗力,他在北疆起兵,一度大败盛世才,双方在石河子对峙。盛世才深感不是张培元对手,紧急向苏联求援。苏联随即出兵两个旅又一个团的精锐机械化部队,分别称作“阿勒泰兵团”和“塔尔巴哈泰兵团”。这些苏联士兵身穿新疆省军制服,伪装成白俄归化军,开着坦克装甲车一举抄了张培元的老巢伊宁、绥定、惠远三座县城等地,又全线进攻张培元部。张培元腹背受敌,瞬间全军崩溃,张本人开枪自杀身亡。在苏军支持下,盛世才在短短20天的时间内就击溃了张培元部。

几乎同时,青海传奇军阀马仲英出兵2万人进攻盛世才(我到新疆南疆去招50万兵,两年内征服全中国,然后再花三年时间征服苏联,最后,把我们的边界推到土耳其,我要建立一个中亚的大伊斯兰国家。——马仲英语录),一路势如破竹。不但新疆省军不是对手,甚至把最有战斗力的白俄归化军几乎歼灭,马部甚至包围了省府迪化(乌鲁木齐)一个月之久。当时马仲英一再进攻迪化,骑兵奋勇冲击,新疆省军接连大败,盛世才见抵抗不住,甚至组织了3000学生在内的老百姓,携带长矛斧头等帮助防御,迪化危在旦夕。

心急如焚的盛世才再三向苏联求援,苏联火速调动一个摩托化师分两路围攻马仲英。马仲英骑兵的马刀再厉害,也不是装甲车上机枪大炮的对手,加之苏联空军出动大批飞机轰炸,马仲英的战马听到飞机声音就四处奔逃。马仲英毕竟16岁成为回教司令,又是马步芳的堂弟,打仗还是有一手的,不像张培元那么没用。马仲英部在第一次作战中居然击退苏联摩托化部队,马部骑兵拼死冲击,一部冲散了苏军正面防线,一部冲入苏军运输部队中,将大量汽车焚毁。虽然马部侥幸获胜,但兵员损失极重,稍后苏军从塔城后方调来机械化部队,再次集中兵力进攻,马部很快全线溃败。马仲英由此败退到新疆南疆,后赴苏联试图取代盛世才的位子。但苏联认为马仲英要在中亚建立泛伊斯兰帝国是反苏联,在大清洗中将马仲英处死。

苏联两次干预帮助盛世才起死回生。

1937年初,马仲英的部将马虎山(马仲英的姐夫)举兵反盛,进兵库车。9月,在盛世才的请求下,苏联柯尔托罗夫兵团2个团和另外1个团,配有飞机40架、坦克20辆,突入阿图什,切断马虎山军的退路。马虎山见势不妙,率少数随从逃往印度,其部由旅长马生贵通电投降。马生贵后被苏联军队杀死。到此,盛世才完全巩固了在新疆的统治。

抗战开始以后,国民政府多次试图武力控制新疆,盛世才再次向苏联求援,1938年1月,苏联红军的一个机械化加强团——红八团(兵力实际为一个师)进驻哈密,守护着新疆东部大门,保卫盛世才的割据政权,这就使得国民党军队不敢轻易西进。

可见,如果中共能够背靠苏联,地位绝对不会比盛世才要差。

第四股就是中共力量。

苏联对中共一向给予大力的支持,但苦于中共始终没有控制一个港口或者和苏联接壤的城市。苏联只能通过经济援助给予财政上的帮助,仅仅1927年的半年内,就苏联援助中共约100万银元巨款。后据苏联声称,从中共成立以来的10年内,苏联援助中共的资金总数超过1亿中国元(抗战期间苏联援助国民政府约2亿美元)。如果没有苏联的这些援助,中共虽说不是坚持不下去,但生存环境一定更为艰难。

到了博古洛甫王稼祥等苏联培养出来的代言人成为中共领导人以后,苏联简直把中共当做自己的一母兄弟看待,更希望直接援助中共。1933年9月蒋介石开始了第五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红军处境艰难。当时掌舵的总书记博古多次向苏联求援,苏联非常重视红军的危境。苏联认为中共地处中国腹地,受中央军和军阀部队围攻,苏联有心进行军援也是无力。而中共红军部队又发展到10万的规模,单靠苏联一笔笔钱款的经济援助,实在是杯水车薪。最好还是希望红军能够控制一个港口或者直接在西北接受苏联军火援助。

但沿海地区都是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最强的地区,中共在南昌起义以后曾经试图占领广东就是这个目的,但最终几乎全军覆没。最大变数为福建十九路军突然反蒋,当时如果红军能够和十九路军合作,就可以得到在福建的入海口,得到苏联援助。

但当时掌舵的博古,李德和苏联都认为,十九路军反蒋是军阀狗咬狗的战争,是最不可靠的。这边一犹豫,那边蒋介石调动10万大军入闽。1个月内,十九路军被击溃,福建全省被中央控制。

赶赴西北,目前看来还是不可能的,毕竟从江西到西北有几千公里,一路都是敌人,谈何容易。

背靠苏联

所以,当时苏联还是希望通过援助靠近西北的其他红军。早在1933年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在压迫下转移到四川,这是违背中共中央命令的。张国焘本人如果在以前一定收到严重处分。但共产国际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指示予以肯定:我们认为红四方面军转入四川是正确的。在陕南和有可能的话向新疆方向扩大苏维埃根据地,具有很大的意义。

注意向新疆发展这段话,这是明确提出援助的意思。

到了1934年9月,红军在五次围剿中败局已定。此时苏联也非常着急,共产国际在上海的远东局负责人弗莱德建议在苏联中亚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组织一个中共领导的中共西北局,立即调查通过新疆,外蒙古等地派遣人员到中国西北各省发展红军游击战争的可能性,直接援助陕北红军,并通过他们接通四川红军。同时抽调在苏联工作的中国干部,派遣一些在远东的苏联干部,还需要包括一些原东北义勇军游击队员(其中一些是中共领导的),通过新疆到中国的西北去。另外还需要在中央建立一个秘密军政学校,并建立一个至少足够装备5万人的秘密武器库,以便训练这些人员,并随时准备向西北地区的红军提供军事援助。

可见,早在1934年苏联就有明确计划通过新疆对中共进行援助。

作为中国在苏联代言人的王明,也曾在1934年9月明确提出中共中央应该加强陕甘宁三省的政治军事领导,努力将川陕苏区连成一片,进一步打通川陕苏区和新疆的联系。

当时苏联领导人多是务实派,他们在1935年初提出关于远东局负责人弗莱德建立的详细调查报告,并且提出两条援助路径:一是直接从苏联本土经过新疆哈密进入甘肃西部地区,一是经过苏联控制的外蒙古进入宁夏的定远营(现在叫做巴彦浩特)。对于两条路线的评价是,新疆路线距离较远,道路困难,费时较长,但新疆控制在亲苏联的盛世才手中,保密性好。宁夏路线很近,但需要通过阎锡山和马鸿逵的地盘,很容易暴露。

这两条线也是之后红军试图打通的根本路线,早在1年多前就由苏联确定。苏联根据这份报告,在1935年4月已经确定了中共红军需要在靠近苏联和外蒙的西北地区创建根据地。而红军在离开贵州,强渡云南金沙江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赶赴西北,背靠苏联的计划。

陕北苏区地瘠民贫,无法久居,是死地。最好是能够建立一个川陕甘宁苏区,在此基础上,可以从上面两条线中的一条获得苏联的援助。但是失去红四方面军支持的中央红军加上陕北红军总兵力不超过2万人,当地各股军阀兵力都在2万以上,甚至还有拥兵20万的东北军,想控制面积如此大的苏区,是绝对不可能的了。

所以根本战略必须变更,当时毛泽东首先提出的是山西绥远计划,就是红军东征山西,进而转兵绥远,占领山西和绥远各一部建立苏区。由于山西是西北最富裕的省份,绥远则背靠苏联,一旦控制这部分地域,不但自身可以得到极大发展,还可以得到苏联的支持。

所以,红军在1935年10月到陕北苏区仅仅3个月后,就全线出兵山西,开始东征。但东征并没有成功,关键在于阎锡山自身实力不弱和中央军的介入。4月初,得知汤恩伯率领10万中央军进入山西以后,红军迅速决定撤退回陕北苏区,5月红军渡过黄河全部撤出山西。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