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50:张杨的内部准备(西安事变14)(1/2)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五十

吴化文部占领总统府的照片

随着局势的变化,连一向落后的杨虎城也下定决心和中共合作反蒋,由此张杨彻底决定和中共的合作关系。既然大方面已定,那么下面需要做的就是:1.尽快打通和苏联的援助补给线。2.获得国内军阀实力派的支持。3内部整训,培训一批愿意反蒋的军政干部和士兵,同时得到陕西群众支持。

打通苏联的地面援助线谈何容易,在陕北苏区四面都有重兵围困的情况下,乐观估计至少要到1936年下半年才能够实现这个目标。至于国内军阀实力派的支持与否,主要是看张杨的实力到底能否跟中央对抗。换句话说,只要张杨能获得苏联的援助和支持,就勉强能够和中央对抗。如果没有苏联帮助,张杨是支持不下去的。实际上,军阀是否站在张杨那一方,就是看张杨能否打通苏联的援助线。这两点无法短期做到,那么现在可以做的就是对内部人员进行整训了。

为什么要整训内部?

这是因为张杨是军阀,军阀内部一般都是派系林立,四分五裂。他们多是为了共同的利益结合在一起,没有什么信念和宗旨,一旦这个共同利益被破坏。军阀的部下很容易倒戈,叛变和自立。中华民国从1912年以来的20多年,几乎就是军阀上演背叛,合作,再背叛的活历史大舞台。皖系,直系,奉系,西北军甚至中央军等等,叛变和倒戈不计其数,还出了很多著名的三姓家奴军阀。

大名鼎鼎的军阀石友三,吴化文都是有奶就是娘的人物。以石友三为例,他本来是投靠西北军冯玉祥做了一个马夫,积功升至西北军一个军长。后随着国内局势变化,石友三先后倒戈投靠晋军(冯玉祥在北京政变后失败,石友三见势不妙立即投靠山西阎锡山);

西北军(回归西北军时,石友三跪在冯玉祥面前痛哭流涕才得以加入。其实不是石友三想回归,实在是阎锡山对其太刻薄,还时刻想吃掉他的部队);

中央军(冯玉祥和桂系第一次反中央作战,石友三见冯玉祥不是蒋介石的对手,随即接受蒋介石的500万银元价码倒戈);

北伐叛军唐生智(石友三和北伐叛将唐生智合作反中央,石友三还在南京江北用数十门大炮轰击城内,造成城内极为惊慌);

晋军(唐生智被中央和杨虎城击败,石友三赶忙率部再次投靠阎锡山);

西北军(中原大战中石再次回到冯玉祥麾下);

东北军(中原大战冯玉祥战败,石投靠入关的东北王张学良);

粤系军阀(石投靠陈济棠,同时被日本收买反张学良作战,结果主力被歼灭,但由此张学良调动大军入关,造成东北兵力空虚,后九一八中陷入全面不利境地);

韩复榘(再次兵败后投靠老战友韩复榘,还帮助韩诱杀了山东老军阀张宗昌);

中央军(石投靠中央军率三个旅在河北驻扎准备抗战);

中共(抗战以后石为了反对中央军,和中共合作,吸收很多中共党员加入该部,包括邓小平在内都在石部工作过);

日本(由于感到中共对其部队有野心,石友三很快反共,结果主力被八路军重创,他随即倒向另一个实力派日本。得知石友三和日本合作,蒋介石下密令给他的结义兄弟高树勋,让其严惩石友三。后高树勋将石友三诱捕,拖到黄河边活埋了)。

石友三一生不过40几岁,成为军阀时候已经30多岁,也就是说他在16年军阀生涯中先后倒戈叛变不下12次,先后跟过9个主子,几乎是一年倒戈一次。

为什么这样?说到底都是为了利益,谁给他利益他就跟谁走,也就是所谓有野心,有利益,但无宗旨。

同样出自于西北军的吴化文跟他也差不多,先后跟过一堆主子,包括抗战中1943年投靠日军成为伪军上将,还面见了冈村宁次。但最终吴化文的下场很好,他在济南战役中率领所部96军2万多人临阵倒戈中共,导致济南被中共乘虚攻陷,算是立了大功,后被任命为解放军35军军长,下辖3个师,即103、104、105师。

有一张著名的照片大家都看过,就是解放军战士占领了南京总统府,升起了红旗。这绝对是同苏军占领柏林帝国大厦一样重要的事件,但奇怪的是谁也不知道这些战士是谁。其实这些战士就是吴化文的35军104师312团特务连士兵,他们在渡江战役中首先占领了总统府。

为什么不宣传他们?因为他们大部都是之前效忠日本人的伪军,是汉奸部队。后来又是在山东追击解放军的国军。

1949年后,吴化文有段时间住在上海养病,当时有原山东解放区群众派代表来到上海请愿,要求杀吴化文以惩其过去残害山东人民之罪行,但被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制止。

由于民愤较大,后吴化文的35军在1950年1月就被撤编,该军存在期仅仅一年,是解放军历史上生存时间最短的一个军。

对于自己的行为,吴化文自己倒是心知肚明,也觉得不光彩。吴化文在九十六军改编为解放军三十五军后,有一天吴在军官会议上说:“咱们过去跟妓女一样,今天跟这个,明天又跟那个,现在咱们‘从’了‘良’,嫁了个好丈夫,今后再偷人可不行了。”

后吴化文担任浙江省政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交通厅厅长,带着4个老婆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最终在1962年病逝,得了个善终。

石友三和吴化文的例子在军阀中司空见惯,当时民国军阀不倒戈的几乎没有。就以他们的老上级冯玉祥来说,他也先后跟过几个主子,甚至背叛直系乘机攻陷北平,囚禁了直系大总统曹锟。

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十七路军,也不脱离军阀部队的本质。

一盘散沙的内部

张学良的部下较为复杂,有遗留的奉系历史因素。

张学良在其父被炸死以后,手下主要是张作霖的老军官,为杨宇霆,常荫槐,张作相,汤玉麟,张景惠,熙洽,臧式毅等。

这些老军官如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都是张作霖做土匪时候结识的老兄弟,还结拜过,类似于三国刘备的部将关羽张飞,而杨宇霆,常荫槐,熙洽,臧式毅等人都是跟随张作霖十年以上的老部下,都是奉系的老臣子,类似刘备身边的诸葛亮,赵云黄忠马超等人。

这些老军官在张学良上台时候,基本都为奉系核心高官或者省长一级的重要职务,但张学良对他们并不满意。在张学良看来,如杨宇霆,常荫槐虽然能力极强,可以一手控制奉系大局,但举止嚣张,飞扬跋扈,根本不把他张学良放在眼里,有当年鳌拜的势头。

张作相,汤玉麟对张学良虽然比较忠心(张一直尊称两人为大爷),但能力平平,年老昏庸。至于张景惠,熙洽,臧式毅之流表面上或阿谀奉承或老成持重,实则军阀思想严重,各顾自己的利益,不可靠。

其中杨宇霆当时为奉军总参谋长,实则掌握奉系军政全局。常荫槐为黑龙江省省长,是杨的心腹。

其实就现在看来杨宇霆对张学良还是忠心的,但由于张作霖在世时候对杨言听计从,对其非常尊敬,给予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在杨宇霆看来,风云人物大帅张作霖尚且这样,年轻且狗屁不通的少帅张学良更是应该把他当做父亲看待。

加上杨宇霆素来心胸狭窄,不能容人(张学良的好友郭松龄就是被杨宇霆强力排挤后被迫反奉,后兵败被杀)。在张学良执政初期,杨几乎决定奉系一切大事,很多事情只是到时候跟张学良说一下。每当张学良向杨询问情况或发表主张时,杨都以斥责的口吻说:你不懂,别瞎掺和,我会做决定。同时杨以父亲身份看待张学良,对张懒惰,吸毒,好色等缺点动辄破口大骂,张学良也不敢顶嘴。甚至有一次张学良因为抽大烟没有及时去议事厅处理政务,杨宇霆居然冲入少帅府,推开卫兵的阻拦,用脚用力踹门大声叫张学良起床。张学良出来以后,杨宇霆大骂张不肖:老帅在世可不这样,混帐东西,你若这样,东北的事能干好吗?张学良忍无可忍,顶了一句:我不行,你来干吧。

杨宇霆居然接口说:你别说这种话,我能够在你身边出出主意就行了。把张学良气得当场面目铁青。张学良后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这个人就是有这种脾气,不愿意让别人控制我。谁想控制我,我就跟谁干。对杨宇霆,日本人,蒋公都是这样。

所以这种性格导致张学良下令将杨宇霆和常荫槐在大帅府老虎厅乱枪打死,虽然除了眼中钉,但也杀死了继郭松龄后奉系唯一可以控制大局的人才。

之后这些老奉系军官在九一八前后先后发生大变。日军攻打东三省时候,时任辽宁省省长的臧式毅(投降后其母自觉成为汉奸母无面目做人,自杀身亡),吉林省代省长的熙洽(省长为张作相,张父逝世回去奔丧,将该省交给熙洽代理。此人是满洲遗老,要求恢复大清),东省特别行政区长官张景惠(一个特别行政区设定,首府哈尔滨,包括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各一部)先后投靠日军,导致东北军相当一部分没有抵抗就倒戈投降,其中张景惠还成为后来伪满洲国的总理大臣。

而之后的热河会战中,张作相,汤玉麟表现的都非常无能。尤其汤玉麟年老昏庸,所部几乎没有做出有效地抵抗,一部率部投降,一部不战溃败。日军只用了10天就占领热河省会承德,此时汤玉麟不但不布置部队抵抗,反而截留运送军火到前线的卡车,将其搜刮的财物运走。在而张作相在热河抗战中指挥也非常失败,导致两个旅从热河省会承德未战逃散,这个省会被日军仅128人的一支骑兵侦查部队占领。

热河会战以后,老奉系军官除了投降的以外,剩下的也被张学良清除出东北军,其中汤玉麟被因为热河抗战严重失职,被政府通缉,后退隐天津租界在1937年病逝。张作相本人也在1933年退出东北军,在天津租界隐居。老奉系军官仅剩万福麟,于学忠两个军长而已。

而这两人公认为才能平庸,但在当时都对张学良忠心耿耿,所以仍然被留用。后在西安事变中万福麟投靠中央(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之前对万福麟有怀疑,曾经命少壮派军人黄显声为53军副军长,监视万)。除了万福麟以外,于学忠是东北军中资历最老的元老。于虽然支持张学良,授予上将军衔军长和甘肃省主席,但于能力平平,人又比较忠厚老实,实在不是一个优秀领袖的料子。

取代他们的是张学良扶持的新奉系军官,诸如王以哲,何柱国,董英斌,缪澄流等人。

这些新奉系军官的特点是年纪较轻,都是张学良一手提拔上来的。诸如张学良的心腹王以哲军长,在1922年进入张学良组建的教导队时,仅是教导队第一期中尉连副。在张的提拔下,仅仅6年,在1928年王以哲成为张学良卫队师的中将师长。这种高速的提拔,在奉系内部极为罕见,可以称为史无前例。到了1931年底918以后,王以哲已经成为67军中将军长,为东北军四大将之一,前后只有10年时间。

何柱国也差不多,在1931年还是一个旅长,到了1933年初就被张学良任命为57军军长,成为东北军四大将之一。

但军阀毕竟是军阀,随着时间的增长,短短几年内,这些所谓的新奉系军官很快也有了老奉系的样子。这些新奉系军官也被东北军年轻人称为元老派。

他们军长,师长通常都有自己的一套班子,扶持自己的亲信,排除异己,长此以往,都形成了自己的利益团体。他们所有的行为第一位都是维护这个利益团体。

对于张学良来说,他多少有些优势,就是这些军官都是自己一手提拔,互相之间没有形成大的利益团体,也就是不可能联合起来。一旦有严重问题,张随时可以将他们撤换,就如之前因为刘元峰109师被歼灭而降职的董英斌军长。

通俗来说就是分而治之,让他们无法联合起来,也就不可能联合起来将张学良推翻。但此举也有很大的问题,就是东北军所有事情都以张学良为核心,所有将领互不买账,只听命张一个人。

东北军其他人无法统帅整个部队,如果张学良本人是英明神武的明君,那么东北军就会很强。但张学良是现在这样冲动短视,缺乏军政能力,身边又没有能力出众的副手,整个东北军就会一蹶不振。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就是这个道理。

这也是西安事变后张学良离开东北军,东北军迅速内乱的原因。

张目睹新奉系军官的现状,考虑扶持一批绝对听命自己的少壮派军官。这些军官张学良希望首先必须对他绝对忠心,其次要按照红军大学的样式来培养,保证其像红军军官一样有战斗力,最后他们必须是绝对支持反蒋抗日的骨干力量。

在从欧洲戒毒回国后,张学良就开始着手这方面工作,提拔了如高福源,白凤翔,刘桂五,刘多荃,黄显声,吴克仁等年轻军官,其中刘多荃还成为105师师长,实际有一个军的兵力。黄显声,吴克仁为副军长,白凤翔,刘桂五为骑兵师师长,高福源之流也是团长一级的军官。

但这些都不够,还需要加大新军官的数量和质量。解决方法,张学良早就想到了,也很快付诸实践,就是抗日同志会,王曲军官训练团和学兵队。

抗日同志会,王曲军官训练团和学兵队

这个抗日同志会是一个东北军的秘密团体,在1936年7月建立,创建时只有15人,除了张学良自己以外,其他全部是张学良提拔起来的少壮派军官,包括孙铭久,应德田,苗剑秋等人,都是张学良的心腹。另外就是中共党员刘澜波,刘鼎,苗勃然等人。

后逐步扩大到七十多人的规模,新加入忠心于张学良的军官,旅长以上军官:黄显声,董英斌,常恩多,霍守义,刘桂五,高福源,吴克仁,赵毅等人,还有团长级军官:吕正操,万毅,张学文等人,还有就是一批营连军官。另外原黑龙江抗日名将马占山,张学良的好朋友杜重远,中共党员学运领袖马绍周,宋黎等人。

抗日同志会主席为张学良,书记应德田,行动部长孙铭久,理论部长苗剑秋,组织部长刘澜波,宣传部长苗勃然。

其中刘澜波,苗勃然,刘鼎,高福源,马绍周,宋黎等人都是中共党员,而马占山,杜重远,吕正操,万毅等人都是中共的支持者,所以这个抗日同志会一部分核心人物都是共产党员。

抗日同志会是张学良得以实施反蒋的骨干力量,一个秘密的团体,它主要负责东北军内一切秘密抗日活动。它的行动包括军官教育,学生运动,群众运动等等;同时包括一切与共产党联系的工作,包括接待保护中共代表叶剑英,刘鼎等人,负责和红军联络的电报,掩护红军在东北军内活动的干部;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张学良明确指出由抗日同志会骨干逐步代替奉系军官的元老派,实现东北军军官的换代。

其中最后一点也是很多东北军少壮派军官拼死为张学良效命的原因。

抗日同志会主要目的是培训强化张学良的亲信,所以存在的四个多月期间,先后开过多次小组会,加强内部思想工作。同时由中共在东北军宣传的干部刘澜波和刘鼎组织,张学良的亲信孙铭久,应德田,苗剑秋组织和行动。抗日同志会除了将会员训练为听命于张的骨干以外,还大力在东北军干部中进行宣传。东北军的师和团中逐步建立了抗日同志会的秘密组织,大力宣传抗日联共。

虽然抗日同志会是骨干力量,但张学良畏惧元老派的反对,也害怕规模太大被中央政府发现,抗日同志会发展的会员始终有限。很多有抗日思想的军官没有得以参加,而高级军官参加不多,排连等低级干部参加更少,因此对东北军的作用有限。

但抗日同志会的东北军年轻会员则抱成了一团,成为一个团体。这些人年轻气盛,思想激进,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思,这些人绝对听命于张,后成为西安事变中捉蒋的核心力量,也被称为少壮派,有一定的实力。后少壮派在西安事变后和元老派激烈对抗,甚至发动了流血兵变,杀死了王以哲军长。

成立了自己反蒋联共的核心组织,之后自然就要大力进行宣传了。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