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44:张学良和中共的第一次谈判(西安事变8)(2/3)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四十四

通过兵工的备战,中国在抗战中勉强实现轻武器的自产

2、军工方面

当时中国军队因为隶属于各派系军阀部队,武器各色各样,有德国的,苏联的,英国的,法国的,美国的,日本的,还有捷克,芬兰等国,以枪械来说,口径多达十几种,互相之间无法通用。

以步枪来说,中央军装备德国毛瑟步枪,云南龙云部队装备法式步枪,广西桂系装备大量日式步枪,宋哲元西北军装备相当数量的苏式步枪,张学良的部队中则有大量捷克制步枪。

一个调整师一天需要步枪子弹80万发,全国如果编组60个德械师的话,对日开战这些师每月就要消耗至少7亿发子弹。在1935年,国民革命军只有八十多万支步枪机枪,300多门大炮,子弹只有6000万发存量。

这个数量对于当时的中国军工生产能力来说,根本就是天文数字。

所以,蒋介石从1935年军政部开始大力发展兵工建设五年计划,提出从1936年7月开始实行,要求五年内建设十几处大型兵工厂,生产新式武器,预计建设费用达4.9亿元法币(约4亿美元),最终实现中国全部轻重武器自产。

针对弹药不足的因素,同时制定了五年械弹储备计划,要求从现在开始每月储备子弹达到1000万发,重机枪100挺,迫击炮20门,以保证部队长期战斗力。

实际上军工发展迅速,仅仅2年后的1937年,相对1933年来说,七五炮弹增长1.1倍,八二迫击炮炮弹增长1.5倍,步枪子弹增长2倍,手榴弹增长1.5倍,重机枪子弹增长2.5倍。中国基本实现步枪的自产,轻机枪,重机枪,迫击炮产量也大大增加。

中国在1936年仿制德国毛瑟1924式标准型毛瑟系列步枪成功,取名为79步枪,也叫中正式。这种先进的步枪和老式的仿造毛瑟汉阳造步枪成为中国军队的制式步枪。

轻机枪则仿制先进的捷克ZB26步枪成功,重机枪则在德国顾问帮助下仿造马克西姆24式重机枪成功(仿制德制1908重机枪),还仿造法国迫击炮,成功生产出20式八二迫击炮。

由此中国新式生产的步枪,轻机枪,重机枪均大大强于日本陆军装备的三八式步枪,歪把子轻机枪,九二式重机枪,迫击炮的性能也不相上下。

重武器,火炮方面的产量也大大提高,坦克则只能从德国购买了一批。

3、发展基础工业

引用国府资料:

1935年4月,国防设计委员会与兵工署资源司合并,改称为“资源委员会”,隶属于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就是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从此,资源委员会这一军事组织担负了整个国家的重工业建设任务,这就表明以后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明显地具有作为战时国防体制的一个环节的性质,资源委员会也就成为国民政府经济备战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一个部门。

1936年3月,资源委员会在国防设计委员会及资源委员会成立之初对国内各项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并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1937年,新建的这些工厂的产品产量为电力153.3万度,煤2万吨,净钨砂11926吨,锑14597吨,精铜9吨,铁砂6313吨,电讯机425具。这些厂矿的建成和投产,奠定了战时国防工业的基础。因为资源委员会设立的这些厂矿大多是当时国内没有或非常缺乏的行业,不少与国防建设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如钢铁工业、飞机制造业、电工电料业、化学工业、钨、锑等矿产业。

4、军事交通

现代军事作战建立交通线是基础,其中铁路是运输的最主要的血管。

1935年11月,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对于交通运输方面备战的政策和措施作了明确的部署,决定全国的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干线、主要水道航线及航空线,由中央负责建设;特别是铁路之建筑,“应以国防运输及沟通经济中心为原则,使成为全国交通干线。”

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除整修原有的铁路外,完成了粤汉、陇海两铁路的建设,并修筑了由广东到云南,由云南达四川,由四川到陕西与陇海联络之铁路,实际上是用铁路来沟通广东、云南、四川、陕西,使华北各省仍可以广东作为出海口,完成抗战大后方的交通运输沟通。

到1936年底,粤汉铁路已经全线通车,陇海铁路也完成宝鸡以东到连云港段。浙赣铁路通车到南昌,同蒲、苏嘉、杭甬等铁路也均已建成。国民政府还制订了铁路建设五年规划,计划新建铁路14条,总长8500余公里,可惜这项建设计划刚刚开始,日本就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从1936年到1937年7月,国民政府共修筑铁路2030公里。到1937年7月,全国已建成铁路共13000公里。

公路方面,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开始从东南着手,由近及远,逐渐推进到西南、西北地区,形成全国性的公路系统。

从1932年5月起,先就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修造苏浙皖三省联络公路。1932年12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决定在1936年以前,由全国经济委员会分五期完成苏、浙、皖、赣、鄂、湘、豫七省联络公路。这条联络公路共有十一条干线、六十条支线,共计10360公里。

到1936年6月,全国经济委员会又将陕、甘、闽三省及赣、粤、闽边各公路加入督造的范围。全国经济委员会采用中央与地方合作建设的方针,由政府提供技术与资金,地方负责建设。在这一时期,国民政府还运用美国的部分棉麦借款,从资金和物资、技术等方面协助各省按分工负责的原则,加紧国、省公路干线网络的建设。全国经济委员会公路处主持修筑的西兰、西汉两公路于1936年底竣工,同时又协修了绥远至新疆、山西、甘肃到新疆、青海等公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川黔公路监理处在1935年-1936年修通了川陕、川鄂、川湘、川滇、湘黔等干线公路。

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计有干线21条、支线15条,初步形成纵贯全国的公路网。

1936年5月,粤汉、平汉铁路贯通,在武汉、广州失陷之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从国外购买的全部兵器、弹药、器材等军用物资主要取道香港通过粤汉铁路运往前线,共计运兵200余万人次,物资54万吨。浙赣铁路玉山到南昌、南昌到萍乡的接轨通车,对西北和东南地区的军事运输发挥了重大作用。

1935年竣工的西兰公路和1936年通车的川陕公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成为中国通向国外的唯一通道,苏联的大批援华物质也经此道运往前线,对保证前线的急需,支持全民族抗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抗战的头二年,单是铁路运送的兵员就达1100多万人次,军需物资在300万吨左右。

5、其他

除了以上,中国由于历史原因,并没有全国性的兵役法。国府从1935年开始公布了兵役法,制订了全国兵役区,包括19个军管区,60个师管区,10个预备区。1936年当年就根据兵役法征召新兵5万新兵。

从1936年开始,军政部开始修建全国性的防御工事,包括多道战略防御工事,还有包括江阴,镇江,虎门等坚固要塞,地域涵盖全国从河北到武汉再到广州。这些防御工事在之后对日作战中起到极大的作用。

更重要的,从1936年开始,国民政府参谋本部正式拟定了《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度作战计划》,包括甲乙两案。甲案是考虑中日战争爆发在日苏战争之前的作战计划,乙案则是中日战争爆发在日苏或者日美战争之后的作战计划。计划极为详细,包括作战区域,应对战略,具体战术,战斗序列及战场区分,各兵团任务及行动,兵站,警备,通讯等等,耗费了大量军事参谋人员的心血,也是抗日最有效的计划。

蒋介石力争苏联

准备虽然基本全面,但蒋介石深感自身国力的衰弱,短短几年的发展还不足以和已经发展资本主义40年之久的日本抗衡。中国当时无论海陆空军战斗力都是日本的几分之一,没有一个有效强大的外援,短期内是无法靠自己拉平和日军差距的。

蒋介石认为目前日本虽然和英法美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日本势力主要是在东亚,尚没有涉及英法美的固有地盘东南亚的马来西亚,缅甸(英国殖民地),菲律宾(美国殖民地),印尼(荷兰殖民地),越南,老挝,柬埔寨(法国),换句话说就是日本对英美法的威胁还远。

所以只要日本不涉及这些区域,英法美会尽可能保持中立关系,不会公然支援中国。事实上美国直到1941年被日本空袭珍珠港以后,才开始大量军援中国,之前甚至出售军火给日本人。英国则更为过分,甚至帮助日本封锁了滇缅路数月之久,让中国孤立无援,向日本投降。

至于德意两国更是日本的盟友,德国出售给中国大量军火,意大利也出售了包括飞机在内的一些装备,但都不过是希望得到中国的大量稀有矿藏而已。一旦中日开战,德意都会取消对中国的帮助。

欧洲民主国家的列强都靠不住,法西斯国家也靠不住,但并不是说中国就绝望了。蒋介石认为苏联会是中国目前最可靠的支持者,和英美法不同,苏联在东亚和日本有直接的利益冲突。

早在沙俄时期,俄国就试图控制当时封建朝鲜,可惜被日本上世纪发动了日清战争(甲午战争),击败中国夺取了这个国家,后日本在1910年通过日韩合并条约将朝鲜吞并为领土。朝鲜北部和俄国接壤,由此苏联的远东地区南部就是日本领土,直接受到日本的军事威胁。

沙俄当时控制中国东北,享有很多特权。日本为了夺取中国东北发动了日俄战争,一举将俄军击溃,从他们手中夺取了东北南部,也就是南满的特权。夺取了俄国控制的旅顺和大连,还有俄国修建的南满铁路。更令俄国无法接受的是,苏联还被迫割让自己领土库页岛南部给日本。

到了918,日本干脆控制了东北全境,也强行占据了苏联在北满的利益,把苏联势力从东亚彻底清除出去。对此苏联极为不满,但无奈正处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全面恢复国内国力,还没有能力和日本这样的军事强国全面开战。

从1932年开始,日军继续进攻中国,夺取了察哈尔北方领土,还试图染指绥远,扶持蒙奸德王和李守信建立伪内蒙古政权。一旦日本控制伪内蒙古,那么就可以以重兵威胁在外蒙古的苏联红军。加上在东北驻扎的数十万关东军,苏联在外蒙古,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都被日军所威胁。

斯大林深知在欧洲和德国有无法调合的矛盾,迟早一战。而目前德意日已经结成联盟,如果德国从苏联西边进攻,日本同时从中国东边进攻,苏联就要被迫两线作战,兵力在一万公里的战线上来回调动。以苏联的实力,能不能对付一个德国还是一个问题,根本是无力再同时对付东边的日本的。

两线作战不仅仅是将一个国家的力量分成两半,而是将一个国家两头作战部队的战力都减弱到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

以德国为例,在和苏联作战中虽然非常艰难,接连在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中失败,但尚没有露出全面的败象,甚至在库尔斯克会战之前获得了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胜利,歼灭苏军23万多人,总体来说和苏联还算是势均力敌。

可惜英美联军刚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德国就面临两线作战,兵力被迫分散,顾此失彼。不但无法守住东边的防线,更无力守住西边的防线,曾经强大的第三帝国在1年内就灰飞烟灭。

苏联目前已经在长达数千公里的地域直接和日本接壤,而日本陆军一派高叫北上进攻苏联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已经40多年了,日本陆军在日苏边境蠢蠢欲动,之后在1938年,1939年日本陆军先后挑起了张谷峰和诺门罕两个事变对付苏联。张谷峰事件中,日军出动1万5000兵力,苏联出动4万7000多人,最终以日本失败且损失1500人告终,但苏联为了此战也损失了4000人。之后诺门罕事件规模更是空前,日本有两个精锐师团4万人参战,其中包括100多辆坦克和近500架飞机。此战目的是试探外蒙古的苏联军队战斗力,一旦苏军示弱日军立即会进攻外蒙古。苏联更是使用了近6万主力装甲部队,坦克装甲车多达850辆,最终以日军伤亡2万人失败而告终,但此战苏联也损失了2万5000人。

所以苏联出于自己目的,避免和日本在东线作战,一定会全力扶持同是日本敌人的中国。苏联心中很清楚,只要日本侵华战争没有取得彻底胜利,就不可能北上进攻苏联。

苏联给予中国军事援助,中国力量强大以后必然会延长和日本的作战时间,将日本缠在中国战场,无暇对付苏联。苏联通过大使一再表示希望和蒋介石中央政府合作,并且在1935年明确提出和国民政府进行军事援助谈判的问题。

蒋介石这方面很乐意与苏联合作,1934年3月开始蒋介石陆续派人访苏。1935年他派出自己的随从秘书邓文仪出任中国驻苏联首席武官,负责和苏联谈判。

作为蒋介石来说,他认为争取苏联援助是必须的,但前提必须是苏联取消对中共的支持。蒋介石认为中共是比日本更危险的敌人,一定要彻底将其消灭。

而中共之所以能够从几十人的小党发展到曾经30多万红军的规模,苏联的大力援助功不可没。只要失去苏联的援助,中共就不可能生存。况且目前中共已经是穷途末路,很快就会被消灭,苏联应该根据现实让中共残余部队向政府投降。

对于蒋介石来说,消灭中共是和苏联谈判的先决条件,只要苏联对中共进行援助和保护,就没有办法跟其谈判。目前中央红军败退到西北,此处环境恶劣,人口不多,国军尾随追击,红军很难站住脚。如果红军想在西北死灰复燃,就只能依靠苏联的支持。

蒋介石认为只要苏联不支持中共,中共就连一丝希望也没有了,必须向政府投诚。但苏联从来没有改变支持中共的态度,这点蒋介石也是知道的。

中统老大陈立夫在1935年和苏联大使鲍格莫洛夫的谈判中,这个大使在会议最后突然对陈说,陕北中共只有几千人,如果中共不肯跟你们合作,你们干脆把他们消灭算了。

陈怕听错了,又多问了一遍,得到仍是肯定的回答,鲍格莫洛夫还说:中日战争一旦爆发,我们绝对不会支持中共(后苏联确实在1937年到44年间没有公然支持过中共)。说完鲍格莫洛夫就收拾文件离开了会场!

陈立夫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赶忙报告蒋介石。蒋介石得知这句话以后也不敢相信,他询问,这个大使谈判之前有没有喝过酒,他有没有精神病史,翻译是不是译错了?

陈立夫表示都没有,鲍格莫洛夫谈判全程精力充沛,传达的都是斯大林的意思。蒋介石顿时极为高兴。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