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同桌的妳》只剩下冰冷的现实

所谓《同桌的妳》,便是大陆版的《那些年》。

但高晓松,却不是内地的九把刀。

九把刀描写现实,夹杂着童话的味道。

高晓松刻画现实,只剩下冰冷的现实。

“我这个岁数只能把老泪喷到银幕上,但他们年轻人还可以把荷尔蒙喷到银幕上”,一个把自己的书名取作《如丧》的男人,心里大概已经没有真正的童话了。童话是需要荷尔蒙的,然而对高晓松来说,当年喷涌的荷尔蒙已化作如今纵横的老泪。

话说高晓松出身教育世家,自小便颇具才华。1988年考入清华,与老狼等人组建青铜器乐队。1990年暑假,受邀前往海南一家歌厅驻唱,但因音乐在岛上缺乏群众基础且坚持不唱粤语歌而被炒。因回程路费不足,高晓松辗转来到厦门大学东边社暂住。在这里他邂逅了厦大新闻系校花、比她大2岁的女孩红,并以才华获取红的芳心,与她在厦大附近合租一间民房过起了小日子。一天早晨,高晓松为红梳头时突发灵感,思绪翻涌之际来不及找纸便在一本书的封地记下了歌词:“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为你做的嫁衣……”这就是其成名作《同桌的你》的初稿。

返回北京后,高晓松决心做个负责的男人,退学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未果,却跨入广告业并初获成功。1993年大地唱片黄小茂找到高晓松,高尽最大努力认真完成《同桌的你》,希望把它作为真爱见证献给未婚妻。当他把成型的《同桌的你》献给红时,红流泪了。她说:“晓松,你真的是个音乐天才,你一定会成功的。但我有个预感,你成名的那一天,也就是我们分手的时候。”不想一语成谶。此后,《同桌的你》获得了多项大奖,高晓松在音乐界崭露头角。1994年,黄磊邀请高晓松为其影片作曲,红用分手要求他放弃,他却坚持要去,两人只得痛哭分手了。

这首《同桌的你》一炮走红,就这样断送了高晓松的爱情。

人的执念啊,从来不是无缘无故的。《同桌的妳》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结尾的处理表面上看起来何其相似,实则有着天壤之别。《那些年》里,柯景腾是小有名气的作家,沈佳宜的老公温文尔雅、平易近人;而《同桌的你》中,林一是事业不成功的打工仔,周小栀的丈夫财大气粗、势利跋扈。有人观影后评论说高晓松毕竟不是琼瑶,其实高晓松也不是九把刀,他不是别的任何人,他就是高晓松。

有些朋友可能会想:文学和影视作品是不是一定得反映现实?是否可以有意地虚构一些美好?我把结局安排得美好一点不是大家看了都开心么?

我觉得可以,但没必要。

现实总是残酷的,吗?

美好总要靠虚构,吗?

1988年春,在北京八中读高三的男孩王阳路过中山公园时,遇到了正坐在木椅上静静看书的女孩潘茜。王阳对这位女孩一见钟情,得知她也是八中的同学后,展开了热烈的追求。至今在八中的一棵梧桐树上还能找到两人当年山盟海誓的刻印。

1988年高考,潘茜考入北大,而王阳被哈工大录取却因为父母原因未能成行,转读民办的北航三分院。加入乐队后,王阳凭一曲自己最爱唱的歌而在圈内小有名气。大学毕业前夕,他向好友诉说心事:舍不得潘茜离开。但潘茜作为一个事业心很强的女孩,毅然搁下爱情,前往美国留学。而王阳在经历了毕业后一段不如意的工作后,决心投身音乐事业,并通过长途电话把一曲校园民谣献给了大洋彼岸的爱人。潘茜深受感动,毅然抛下在美国已有成就的事业,于1996年一个秋天的傍晚悄悄出现在王阳的家门前,让他惊喜万分。此后又经历多年风风雨雨,2004年10月8日,王阳与潘茜在北京郡王府举行婚礼,当年的苦情恋人终成眷属。

王阳,雅号“老狼”。那传情的民谣,便是这曲《同桌的你》。

我相信美好就真真切切的存在于生活之中,哪里还需要刻意去虚构?只是那些岁月静好的人,往往没有那么多诉求,不需要经常去宣泄罢了。以至于文学与影视作品脍炙人口的名篇,往往就成了李煜的《虞美人》,以一己之悲写尽千古众生之痛。

对于这部电影本身,个人意见:质量一般,但值得一看。

为什么说质量一般呢?“同桌”有点像是作为文艺商业片的噱头,我在想,即使男女主人公没有做过同桌,整体剧情好像也不受什么影响。而且整部电影最动人的感情,似乎并不是“同桌的妳”,而是“同作的你们”;最燃的歌曲好像也不是《同桌的你》,而是we are the champion。

为什么又值得一看呢?我也不知道,总觉得槽点很多但就是能打动我,让我想起很多往事。不由得感慨,真爱错失,知交零落,人事音书漫寂寥。

问:如果曾经的爱人寄来婚礼请柬,怎么办?

答:要是喜欢一个女生,就好好学习,找个好工作,挣好多好多钱,等她结婚的时候,多出点份子钱。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