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39:杨虎城的土匪和革命生涯(西安事变3)(2/2)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三十九

冯玉祥也是近代一个重要的军阀人物,其一生左右逢源,并无固定主张和宗旨

陕北接触中共和加入国民军

被直军击败以后,杨虎城投靠老朋友榆林王井岳秀。

当时的情况大约相当于刘备失败以后投靠刘表,是暂时找个栖身的地方。

这个井岳秀从辛亥革命以来就盘踞陕北,前后已经长达10年时间。杨虎城的部队从陕南徒步行军1000公里到达榆林地区,期间摆脱了直军追兵,但军队既没有粮食,也没有兵员补充,非常的困苦。

根据当时杨虎城回忆:从延安到榆林经过安塞、保安、靖边等县,由于荒芜辽阔,不见村落,使得部队几天都找不到食物,饥饿难耐。杨虎城后来回忆到:当时走在前边的部队,有时还可以找到一些红苕之类烧着吃,官兵的嘴都吃成黑的了。我到了宿营地,大家正在吃烧红苕,却没有一个人对我表示礼让,只有一个老炊事员向我做了一个礼貌性的表示,但他手中那半块红苕还是塞进他口里去了。

如果换成别的队伍,说不定就跨了。但这支部队并不是普通的军阀部队,他的基干仍然是中秋会起家的那部分杨虎城的老兄弟。

这些人和杨虎城同生共死了10年之久,如果不坚定的话恐怕早就跨了,不会等到现在。他们通过乡土情节,义兄弟和老部下形成一股相对牢固的凝聚力。老兄弟们帮助杨虎城支持大局,部队虽然仅仅剩下1000人,饭都吃不上,但仍然没有散伙。

1922年5月到了陕北以后,榆林王井岳秀对待杨虎城还是不错的。井明白杨不过是暂时借他的地盘安身,迟早会离开,但仍然以客人对待,也没有想吃掉他的部队。井将杨的部队编为一个团,任命杨虎城的副手李子高担任团长(杨虎城当时被直系通缉,不便于担任团长),给予一定的补给,并且在直系军阀的压迫下保住了杨虎城。

杨虎城表面上离开部队养病(杨虎城此时得了严重的慢性疾病,可能是疟疾。他长时间发热,差点病死),实际仍然没有失去对部队的控制。养病期间,杨虎城开始思考未来的出路。

这支中秋会起家的部队在他手里发展到3000人的规模,虽然现在失败了,但是国内形势变化极快,军阀作战连连,只要有了枪杆子,把握局势,将来不愁没有出路。

不过,这支部队仍然有着一些极为严重的问题,首先杨部军官士兵基本都是行伍出身,文化程度非常低,都没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也没有受过什么思想教育。打起仗来有些军官士兵都很勇敢,敢冲敢杀,但终究不懂现代战争,一些军官连军事地图都看不懂,成不了大气候。

其次,作为一支军事力量来说,他们缺乏一个可靠的强大外援。当时军阀诸如刘镇华之流,无不找一个强硬的靠山,左右逢源。杨虎城所部是革命党创建的军队,一直为革命党服务。此时中山先生的南方革命政府已经自顾不暇,退居广东省一个角落,不可能给予他们很大帮助。而直系军阀作为陕西现有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时刻想吃掉杨虎城部,投靠他们也不是办法。

所以,杨虎城迫切需要一个很强硬的后台,光靠自己小打小闹最终还是会被更大的军阀吃掉。

最后,杨虎城面临着一个定位。就像汪精卫从一个敢于牺牲自己的刺客,变为一个不惜做汉奸也要获得权力的政客一样。杨虎城从一个立志反清的刀客,经过差不多10年的军旅生涯,开始成为一个政治人物。

现在清已经亡了,最初目的已经达到,他开始要考虑自己和自己共患难的那个团体了。杨逐步向一个军阀靠拢,开始放弃所谓的革命理念。

同时,杨虎城深知自己的局限性,也就是没有文化。他自认为他有勇气,有眼光,有手腕,这些都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但是作为一个军阀来说,杨由于文化程度太低,大战略上没有什么远见,也不太懂政治。他现在的地位和新野的刘备一样,部下有一些猛将,如冯钦哉,孙蔚如,也有一些官吏,如李子高,部队也能打仗,但缺乏一些有头脑和远见的谋士,就像诸葛亮,庞统这样的人物。如果没有人出谋划策,提供较远的规划和政治主张,杨虎城是无法成就大事业的,始终只是一个草头王而已。

为了这些问题,杨虎城开始有了相应的对策。

在西北,最强有力的外援只有一个,就是北面强大的苏联。西北新疆盛世才,青海宁夏的马家穆斯林势力,都试图和苏联有联系。而只要是个人都知道,苏联不把小军阀看在眼里,一般土军阀根本没有任何可能直接和他们合作。唯一的可能,就是必须和苏联在中国的代理人中共联系。杨虎城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在陕北休养期间,他开始有意接触一些中共人物,比如榆林中学的老师魏野畴。

不要小瞧这个做老师的魏野畴,他可是中共在西北最早的活动家,是李大钊亲自介绍加入共产党的。而李大钊是苏联在中国最重要的一个代理人。通过和魏的结交,杨虎城开始了其长达10年之久和中共的联系。

另外杨虎城还和榆林中学校长,进步人士杜斌丞成为好朋友。

杜斌丞和魏野畴都是陕西高级知识分子,具有相当的政治眼光和文化知识,是杨虎城这类大老粗极为需要的人物。后来杜斌丞,魏野畴也都成为杨虎城的总参议,是两个举足轻重的谋士。

结交共产党和知识分子的同时,杨虎城开始对部队的改造,他派出唐嗣桐、刘云龙、周诚这些年轻军官去黄埔军校就读,还组织了一个教导队,招募了军校出身的赵寿山、段向武、刘光甫等人担任教官,除了教育自身的老军官以外,还新招收了100多名中学程度的年轻军官,用来改造部队。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训,部队逐步恢复了元气,军官能力也突飞猛进。

在这期间,杨虎城正式加入国民党。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杨虎城派代表参加,并受到孙中山先生热情接待。此次,孙中山为杨虎城正式办理了加入中国国民党的手续。

入党对杨虎城没有实质性的帮助,陕北过于贫穷,井岳秀虽然够朋友,但也不可能把自己的老底子都送给杨虎城。部队驻扎了一年时间,仍然是1000多人的规模,没法扩大,而且粮饷紧张,生存困难。杨部士兵穿的破破烂烂,人也饥肠辘辘,外表看来和叫花子差不多。

杨虎城一直静静等待,终于,时机到了。民国中央政权再次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大败,原属直系的第三军军长冯玉祥不愿意跟直系一起沉船。他暗中和奉军达成协议突然倒戈,所部从长城前线撤军。北平卫戍副司令孙岳本来就是冯玉祥的人,冯部一枪未发的占领北平,将直系大总统曹锟囚禁,还宣布解除直系总指挥吴佩孚的职务。

冯将部队改为中华国民军,冯玉祥任国民军第一军军长,胡景翼任国民军第二军军长,孙岳任国民军第三军军长,这就是所谓的北京政变。冯玉祥随即宣布支持中山先生的理念,支持三民主义,邀请国民党军队和中山先生北上。

其实此举就现在看来,多是冯玉祥的应变之策。因为他进行了北京政变,不但直系对其恨之入骨,一直试图占据中原的奉系也对其极为不满,几乎成为当年董卓一般的众矢之的。冯部兵力不如直奉两军,也没有国外强援的支持。而直奉军各有大约20万的规模,还有日本,英美等列强支持,冯玉祥怎么也不是对手。

当时国内军阀也不过就是直系,奉系,第三强的也就是中山先生的国民党了,不去联合他,还去联合谁呢?

此时一直试图翻身的杨虎城终于找到机会,冯玉祥和直系翻脸,就是直系的敌人。杨虎城现在的敌人就是占据陕西的直系军队和归属直系的军阀镇嵩军。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况且冯玉祥在西北有相当强大的军事势力,是一个强援。

杨虎城在陕北宣布归顺国民军(井岳秀当时受封陕北国民军总司令,杨虎城名义上是他的部下),撤销之前靖国军的番号,并且准备南下陕南。由此杨虎城结束了靖国军时代,开始了归属冯玉祥的国民军时代。

此时井岳秀还算够朋友,他交给杨虎城自己的一个团,杨虎城随即率2000多人的部队南下。

当时由于冯玉祥在西北有部队国民二军1个军的兵力,所部战斗力远远强于土军阀刘镇华之流,而在河南的国民三军孙岳的10万大军又准备入陕,所以国民军的形势很好。

很快,国民军主力在1925年3月攻克洛阳,将刘镇华的镇嵩军几乎全部消灭。他的残部试图渡过黄河入陕,结果被井岳秀和杨虎城的部队拦住。刘镇华通电引咎辞职,率领少数残部逃往山西去了,由此刘镇华和杨虎城也结下了大仇。

见到陕西省省长刘镇华都垮了,陕西其他非国民军的势力惶惶不可终日。在这种大形势下,杨虎城南下抓紧时间抢地盘和扩大兵力,先后击败归属刘镇华的几个小军阀,如以前的战友麻振武,吴新田,孔繁锦,夺得不少人枪。

之后杨虎城感觉井岳秀没有野心,只满足在陕北不毛之地称王,跟着这种人没有前途。所以他宣布离开井岳秀的国民二军编制,加入孙岳的国民三军。由此杨虎城部算是正式加入冯玉祥的部队,成为第三师师长,成为西北军的一份子。

冯玉祥认为杨虎城是地方实力派,地位相对中立,不是直系的一份子。冯决定应该让其壮大发展,将来能够助自己一臂之力。

冯玉祥部下孙岳军长命令杨虎城部在较为富裕的宝鸡一带驻扎,并且给予弹药粮饷补充。这段时间前后长达一年时间,宝鸡这个地方虽然也算不了什么大城市,但是相比陕北就是天堂了。杨虎城通过这段时间将部队一举发展到8000人的规模,成为一个师的编制,这也是杨虎城梦寐以求的巨大扩充。

形势本来一片大好,但冯玉祥这边却出问题了。

西安攻防战

1926年,直奉两军深感自己内斗,被冯玉祥渔翁得利,捡了大便宜。他们很快达成谅解,双方都出动主力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直奉军数十万部队横扫河北河南,国民军不敌遭遇惨败,被迫撤出北平,河北,他们河南地盘也开始动摇。

冯玉祥看到情势紧急,立即通告下野,到苏联求援去了。

稍后,国民二军军长兼河南省省长岳维峻部在河南被直奉军打的大败,余部10万人马丢盔弃甲的逃到河南西部,准备退回陕西。河南西部正是刘镇华镇嵩军起家的老巢。刘镇华部本来已经败退到豫西一蹶不振。此时见到国民二军残兵败将到了他的地盘,实在是大喜过望。

刘镇华派出自己的部队和一部分红枪会士兵扼守豫西幽谷关,让国民军缴械投降。国民二军数万残军新败之下本来就没有斗志,数日攻打该关不下,直奉联军又紧追在后,最终全军瓦解了。

国民二军和刘镇华谈判,最终向其投降,交给他7万多件武器,才能够让该军中陕西籍士兵军官过关回陕。陕西督办兼任国民军第二军师长李虎臣(该省军事负责人),第7军师长邓宝珊等大将靠穿着士兵军服,侥幸混过关去,回到了陕西。而军长岳维峻运气很差,他被山西阎锡山俘虏软禁。

刘镇华借尸还魂以后,牛气冲天。他在豫西四处网罗部队,把国民军投降一部,豫西地方民团,红枪会和当地土匪等武装全部收编,发给缴获的7万件武器,顷刻间就组成了6个师7万多人,号称10万大军,随即向陕西进发。

国民二军军长岳维峻被铺以后,李虎臣成为国民军最高长官。他从幽谷关逃回西安以后,搜集当地和逃回的残部,总共只有5000多人。

而此时刘镇华的部队已经攻陷陕西东面门户潼关,直逼渭南。直系领袖吴佩孚委任刘镇华“讨贼联军陕甘军总司令”,联合甘肃督军陆洪涛、陇东张兆钾、陇南孔繁锦等部,收复陕西。陕西一些小军阀如麻振武、何梦庚、缑保杰再次倒戈投靠刘,刘镇华部扩大到9个师,11万人的规模。

此时国民军大的形势也非常不好,陕西附近几个省的国民军的五个军中,国民四军魏益三叛变投直系,国民一军主力损失惨重,韩复榘,石友三率部投靠阎锡山去了。余下李虎臣的二军,杨虎城庞炳勋的三军,方振武的五军,都遭遇惨败,总兵力相加还不到3万人。

此时李虎臣知道靠自己的5000人肯定守不住西安,他向最近的杨虎城的国民二军求援。

杨虎城对国民军接二连三的大败一清二楚。此时他也非常犹豫,到底打还是不打。如果不打,刘镇华是杨虎城的死敌,陕西成为刘镇华的天下以后,刘仍然会对杨动手。那时候李虎臣已经被消灭,自己孤掌难鸣。如果打,以两军的1万人去对付刘镇华10万大军,是非常危险的。

杨虎城召集部下商讨,幕僚魏野畴等人向其献策说,刘镇华部队虽然兵力强大,但多是临时招募的乌合之众,很多人都没有打过正规战争。这种部队攻坚能力很弱,并不可怕。西安城和国内其他地方不同,传承汉唐朝遗风,有特别高大的城墙和护城河。只要配有一定的火力,敌人很难攻下。

最关键的是直奉大军貌合神离,无法长期合作,刘镇华本人也是孤军作战,没有可靠的后援。军援上只有不可靠的阎锡山每天给予100大车的军火支援。

国内大形势上,广州的国民政府已经准备北伐,冯玉祥在苏联已经开始获得苏方的认可,同意他编组新军,提供巨额军火物资援助。苏联方面答应提供给冯玉祥6万支步枪,6000万发子弹和重炮等武器。西北军训练非常艰苦,就是苦于装备差,如果一旦有了苏式武器,无论直奉军队都是不放在眼里的。

魏还说,只要能够坚守半年左右,就一定会获胜。自古名将想要真正占据历史舞台,必须有一场重大的胜仗。杨虎城部从建军开始,基本都是在陕西小打小闹,还没有一场能够让人信服的胜利。如果此战能够打赢,会给杨部带来无法计算的政治声誉。

杨虎城分析各方面情况,听取部下的意见,最终拍板决定增援西安。杨虎城率领姬汇伯旅和冯钦哉旅约5000人进入西安。李虎臣为总司令,杨虎城为副总司令,李虎臣率领卫定一部担任压力较大的南城的军事防务。

由此,刘镇华和杨虎城,李虎臣部在西安拉锯作战了8个月之久。

杨虎城所部刚进入西安城,还没有来得及部署。刘镇华部就打到了城下,情况危急。杨虎城巧妙的使用计策,派出一群所谓和平使团。这些所谓的西安名流卑辞劝告刘镇华暂缓入城,让李虎臣部先撤走。

刘镇华认为李杨两人都是手下败将,只要自己10万大军一到,李杨应该早就魂飞魄散的逃走了。于是他下令部队休整三天,准备入城受降。

这三天杨虎城部得以全部入城部署,等到三天以后刘镇华准备入城受降的时候,才发现杨虎城部已经进入西安。

刘镇华勃然大怒,下令部队发动总攻。但他此时还是认为李杨两人不敢作战,所以居然三面围城,留出西门不围,准备让他们逃走。结果数日之内,西门不但没有军队撤出,反而不断运入粮草和弹药。刘镇华这才慌忙将西门包围,开始了全面的攻坚战。

刘镇华部队首先用几十门火炮轰击,然后步兵蜂拥攀登城墙。可惜西安城墙内部都是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外部还铺上了青砖,异常坚固,厚度都在10米以上。一炮上去只留下一个小洞,根本轰不动。而城墙高达12米,士兵根本无法攀爬,使用云梯的话,又很容易成为机枪的活靶子。

如此强攻几次,镇嵩军损失非常惨重。刘部后期组织敢死队玩命的向城上爬,甚至还有几十人爬上城头,结果都被守军开枪打死,一次死亡600多人。镇嵩军由此被迫停止进攻。

强攻不行,刘镇华决定采用挖地道和爆破手段。地道方式没法成功,因为守军非常警惕,通过枯井和深坑时刻监视,发现有地道挖掘的声音就加以破坏。加上西安城墙外面有护城河,地道必须挖的很深才可以,所以非常难成功。

见到地道不行,刘镇华下令用爆破的手段。他将几千斤的火药装入一个靠近城墙的地道中引爆。可惜刘部本身也无军工厂,缺乏炸药来源。用的几千斤都是黑火药,爆炸力不够,只炸毁了城墙一个小角。见到爆炸效果不佳,刘军以后就再没有用过了。

攻打不成,就改为长期围困,刘镇华从西安附近强征民夫,在城墙的四面掘七十华里的长堑以困城。堑宽、深均约3米多,堑后筑堡垒设大炮,以火力封锁,任何人不准出城。

1926年6月初,城外小麦成熟。刘镇华为了断绝城里的粮源,不管百姓死活令部下放火,焚毁了西安郊区10万多亩就要收获的麦子。一时间,“白天浓烟蔽日,入夜火光烛天”。

幸好西安是陕西省会,也是经济中心,多少还有一些存粮,围城前5个月老百姓和军人基本有东西吃。

但是5个月以后,情况就变了。由于城中粮食逐步吃尽,开始出现饿死人的情况。一些守军士兵冲入老百姓家抢粮,很多老百姓仅剩的一点口粮被抢,纷纷饿死。这些行为导致民怨很大,动摇了守军的士气。

李杨二人下令枪决了抢粮的上尉副官赵文魁等人,并且枭首示众,才稍微缓解了一些。但是抢粮情况是无法避免的。

到了入冬的10月,粮食问题更加可怕,老百姓已经吃光了野菜,树皮,树叶,老鼠,连药铺里面的一些中药材也被人当做树皮吃了。这时候再有钱也买不到粮食,开始出现大量的饿死人现象,老百姓甚至开始吃饿死人的尸体。

刘镇华一面通过饥饿攻势,迫使李杨两人投降。一面利用飞机抛洒传单,瓦解守军士气和抵抗意志。除了老百姓陷入饥饿以外,守军很多人也吃不饱肚子,连扛枪的力气都没有了。

8月,杨虎城和其他留守渭北的部队,为解西安之围,曾经全力向刘镇华部进攻了8天8夜。无奈只有几千人,实在无法和10万大军对抗,失败后被迫后撤。

此时城中已经到了绝境,杨虎城把自己的战马也杀了给士兵吃,西安危在旦夕。

就在这时,情况发生了转变。1926年5月国民政府开始从南方北伐,一路势如破竹的击溃直系军阀。到了10月已经攻占湖北省会武汉,消灭了吴佩孚的绝大部分主力部队。刘镇华背后的主子是直系,吴佩孚跨了,刘镇华也就折腾不起来了。

9月冯玉祥从苏联回到中国,苏联巨额军援随即运送到冯部。他在内蒙古的五原誓师北伐。当时李大钊和苏联顾问建议冯玉祥:先进军西北,解西安围,稳定国民军后方。然后以西北作为大后方,出兵潼关,策应北伐。

冯玉祥随即下令在甘肃的西北军全面东进。于是由孙良诚为援陕总指挥,率2万余人向陕西进军。10月中旬,国民联军击溃刘镇华部占领咸阳,随即强渡渭河,向西安西郊的镇嵩军发起攻击。刘镇华不愿意坐以待毙,他变更部署,缩短战线,将其渭北部队调往西安周围地区布防。

由于刘镇华部兵力强大,孙良诚部作战并不顺利,先后经1个半月苦战,损失相当严重,进展不大。孙良诚一度试图撤兵,被苏联顾问苦苦劝解拦住。后孙良诚率领刘汝明师绕至镇嵩军侧后,突袭东郊十里铺刘镇华总司令部,迫使其全线溃退。刘镇华大部被歼灭,余部再次溃败回豫西的老巢。

11月27日,西北军进入西安城,西安终于解围。

此战长达8个月,镇嵩军伤亡4万多人,而西安城的老百姓饿死、被打死的高达5万多人,当时很多地方满街都是死人,更多人全家饿死在家里。要知道,当时西安人口也不过才有十几万人,到了1936年西安事变的时候刚刚突破20万。

此战功臣是杨虎城和李虎臣。李虎臣是全局指挥,功劳自然第一,而杨虎城的功劳大概占四成,也是他军事历史上仅有两次大捷之一。

在西安保卫战中,由于国民军坚守了8个月,拖住了刘镇华的主力部队,让其无法去中原作战,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北伐。而刘镇华由于久攻西安不下,军力大为受损,也是之后冯玉祥的西北军能够较为从容击败他的原因。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杨虎城对北伐有一定的功劳,但是完全不是决定性的。可惜此战也是杨虎城作为一个革命者的最后一战,之后他彻底转变为一个军阀,并且逐步走入自己权力生涯的最高峰。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