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8:第十一大元帅粟裕大将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八

粟裕大将和十大元帅一样,都是身经百战的中共名将。他也是中共历史上少有的从普通士兵成为大将并且统领数十万部队的传奇人物。从南昌起义开始到金门战役结束,粟裕参与中共建国的整个过程。在长达二十年的残酷战争中,粟裕大多在极端恶劣的敌后作战,本人负重伤数次,身边一同奋战的战友也大多阵亡,真可谓九死一生。但是,粟裕大将在中共的历史上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些人认为其按照战功完全是十大元帅中的一份子,绝不应该只是一个大将。有些人则认为他能力有限,不足以和彭林并列。有些人认为粟裕虽有能力但是恃才傲物,一意孤行。有些人则认为粟裕敢于顶住上级压力,坚持自己的主张是少有的军事人才。总之,粟裕的一生是很值得一说的。

出生和青少年

出生

粟裕于1907年8月10日出生在湖南西部会同县伏龙乡的枫木树角村,和林彪同岁。这个村子以种满枫树而得名。

根据粟裕自己回忆,湖南省会同县是一个靠近贵州的小县城。该县的自然条件恶劣,农民们生活大多比较困难,靠天吃饭,时刻都在体会着日常劳作的艰辛。

但是粟裕的幼年却是很无忧无虑的。

他家是村子里的一个普通地主家庭,家里有30多亩田地,还雇有二个长工。粟裕的父亲粟佳会是一个旧式的秀才,为人十分忠厚老实,对待所有人也都是客客气气。虽是地主但从不仗势欺人,是一个诚实的好人。如果年头不好,粟家的佃户给不起租子,粟佳会也就算了。粟佳会没有一般湖南地主好色好酒的恶习,平时仅仅以作诗和练字作为消遣,一家的生活得很充实。

粟裕的家乡会同县地处湖南和贵州交界处,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因为此,有段时间很多人都认为粟裕是苗族人,实际上据建国后官方的考证,粟裕应该属于侗族。

虽然民族成分是侗族,但粟裕家族早已经完全汉化,和当地的汉人家庭没有任何的不同。粟裕自己也从不认为自己是少数民族(估计他自己也不知道),很多公开场合他都说自己是汉族人,甚至包括和毛泽东的一次谈话中。

粟裕是家中的第二个儿子,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另外还有二个姐妹。

粟裕的幼年还是很幸福的,除了家庭比较富裕,衣食无忧,父母和哥哥姐姐也都很钟爱他。粟裕本人从小表现出很不同的潜质。在四五岁的时候,粟裕就和他的玩伴――家里的一个年轻的长工,整天的舞刀弄枪,爬山涉水,非常的顽皮和自在。

到了6岁的时候,父亲觉的粟裕这么小就玩得这么野,必须收收心了。他把小粟裕送到私塾中。私塾的老师是粟裕的一个远方长辈。在这里,他学了《三字经》,《中庸》等传统教材,接受了中国传统式的幼年启蒙教育。

粟裕11岁的时候,一件突发事件打乱了粟裕家的生活。

大家都知道,湘西自古土匪猖獗,到了民国初期湘西的各县城,水路航运都必须有政府军队随行或者驻扎来防匪患,粟裕家的会同县自然也不例外。

但是湘西土匪一般有自己的规矩,也就是兔子不吃窝边草,当地的土匪并不直接打劫本地的乡邻,所以粟裕他们村子几十年来总体还是比较平静的。

但是有一年,一股不知名的土匪突然冲到枫树村附近,绑票了粟裕家族里面的一个堂弟索要一笔巨额赎金。土匪喝令几天内送到,不然就要撕票。这个意外把村子里的富户都吓坏了,有能力的大多赶忙搬到了有士兵驻守的会同县城里面,粟裕他们家也不例外。

搬到了县城以后,粟裕就进入当地的县立高等小学学习。这个小学是北洋政府办的新式学校,粟裕对国文,算术,体操等新式课程都非常有兴趣,但是他能够去学校的时间却不多。

因为粟裕上了几年私塾,又上了几年新式小学已经算是有文化的人了。对于湖南地主家庭来说,认识字会记帐就可以了,再学习就是多余的。粟裕的父亲希望粟裕来接手家中的事业,不要继续读书了。所以粟裕大多数时间都要在家里帮助父亲记帐。

这样的生活让粟裕很讨厌,但是又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整天闷闷不乐。

粟裕家很快察觉了粟裕的心情,为了收住他的心,在他十四五岁的时候就为他订了一门婚事。那是当地一家家境不错人家的女儿,但是该女比粟裕要大好几岁,还是裹了小脚的。粟裕对此感到实在无法忍受,作为一个从小就有大志向的少年,他很想冲破家庭的桎梏,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想虽这么想,但是做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此时又有一件突发的事情帮助了粟裕彻底下定了决心。

1920年会同县里还驻扎着北洋军阀一个连的士兵。这些军阀士兵名曰防匪,实则只会祸害百姓。军纪很差,平时没事就在县城里恃强凌弱,买东西不给钱是家常便饭,甚至还随意打骂老百姓。有些百姓告状到县衙,当地政府对军队也没有办法,士兵们越发猖獗,老百姓敢怒不敢言。

湖南尤其是湖南西部(湘西)自古民风彪悍,粟裕他们一帮年轻学生更是年少热血的年纪。一次看戏时候,终于和一个蛮横抢位子的士兵发生了冲突。双方打斗了一场,士兵和学生都相互打得鼻青脸肿,后来各自散了。

本来事情不大,但是那个军阀连长觉得士兵被学生打了,太丢面子,很快纠集了一大帮人去学校要打回来。这样学生随即罢课,并且一直闹到了省城。

之后事情虽然平息了,但是粟裕更是坚定了离开故乡,继续求学的主张。用粟裕自己的话说,就是想到外面闯一闯,搞一支保护老百姓的好队伍,回来好好教训那支作威作福欺侮老百姓的坏队伍。

当时会同县每年都有几名学生被保送到常德的湖南省第二师范学校去参加考试,如果通过考试就被录取成为正式学生,吃住全部免费。粟裕偷偷参加了考试,并且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保送生,让他去常德参加湖南第二师范的入学考试。

粟裕的家里对反对他的决定。父母都希望他将来继承家业,不愿意他离开。但是粟裕心意已决。1924年1月粟裕离家出走,步行走到了几十里外的洪江镇码头,并且在那儿写信给父亲表明了决心。

粟父见儿子如此坚持,思索再三也就只得随他去。粟裕父亲不但给粟裕送去了路费学费,还带了很多亲友,非常正式的来为他送行。据粟裕回忆,当时他的父亲还留下了眼泪。

但是由于这一番折腾,粟裕却错过了师范的考试时间。到了常德以后,他先进了一所当地的普通中学,一年后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二师范。

求学

当时国民政府正在广州准备北伐,南方很多省市都布满了向往革命的各种势力。第二师范也不例外,很多进步势力都在学校中生根。

年轻的粟裕在师范里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还参与了进步的学潮。1926年,粟裕参加了共青团。

在蒋中正和众多国军将领的出色领导下,北伐军很快打到了常德。常德守军是一支黔军,由于普遍抽大烟被嘲笑为双枪兵,战斗力很差,被中央军解除了武装。这支黔军逃跑时候丢弃了一批枪支,大多被当地老百姓捡走作为自卫使用。第二师范的学生们也收集了几十条枪。

当时共产党在湖南的势力比较强大,连常德也有共产党的办事处。他们在湖南进行了农民运动和土地改革,血腥的土改让很多湖南实权人物非常不满。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下令清党,湖南地方实力派很快响应,5月21日著名的马日事件发生,几天之内湖南共产党的几十处办事机构被国军全部摧毁。

身为共产党员的第二师范校长胡佐武被捕后杀害,之后常德政府宣布通缉师范内所有党员团员。但是驻守常德国军知道学生有枪(传说学生有几百条枪,其实其实只有几十条),不敢随便进入,就派了二个营把学校包围了。

鉴于双方实力悬殊,党组织让全体学生从学校下水道逃走,然后一起到武昌集中,因为那里还是由共产党的军队控制的地盘。粟裕和几个同学踩着齐腰深的臭水逃出了学校,靠扒火车一路忍饥挨饿逃到了湖北武昌。

当时驻守武昌的是叶挺的二十四师,叶挺也是武汉的卫戍司令。粟裕他们逃到武昌后很快被叶挺安排到二十四师的教导大队,这支部队是共产党的武装。从此粟裕开始了传奇般的军旅生涯。1927年6月,粟裕在军队里加入中国共产党。

军旅生涯的开始

南昌起义

粟裕参加的教导大队共有一千多人,由清一色的共产党和共青团的年轻骨干组成。中共高层很重视这支部队的建设。除了特别严格的训练以外,周恩来,叶挺等中共高层也经常到大队做报告和思想工作。

此时的中共已经准备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教导大队也被从武汉调到南昌,做战前的准备。粟裕所在的部队成为南昌的一支警卫部队,负责保卫江西大旅社,当时周恩来,贺龙,刘伯承等所有起义将领都住在这个旅社。粟裕当时还是一个普通战士,任警卫班长。

由于计划谨慎,加上朱德时任南昌省政府公安局长和军官教育团长,导致整个起义非常顺利。忠于共产党的军队有二万人,国军只有一万人。在朱德的指挥下,红军很快把朱培德的政府军全部包围缴械,几个小时就占领了南昌这个当时只有十万人的小城。粟裕所在的警卫部队甚至没有参加战斗。

国民政府很快作出反应,张发奎率重兵向南昌发动进攻。红军在占领南昌三天后放弃城市南下,开始红军历史上第一次大转移,准备夺取广东作为根据地。

由于是警卫部队,他们除了日常的作战以外还要承担一些后勤任务。粟裕的警卫班负责押送从南昌缴获的军火弹药,每个士兵要背二支步枪,几百发子弹,还有铁铲,洋镐等物,负重超过三十公斤。8月南方天气酷热,平均气温高达40度。江西福建一带又到处是山地,道路十分难行。根据粟裕回忆,行军第一天就有十多个士兵中暑死去,随军的民夫也大量逃亡。部队被迫丢弃了相当一部分武器弹药,让粟裕深感心痛。

这次行军走了整整一个多月,一路走一路打,经过很多州县。当粟裕他们赶到潮州的时候,前面的红军主力已经在揭阳县白石和普宁县流沙被国军东路军重创,被迫停止向广东进发。

之后国军很快又打到了潮州,双方实力悬殊,粟裕他们只能撤退,开始历史上第二次大转移,向湖南前进。

此时民夫在战斗中全部跑光,粟裕他们只能自己扛起民夫的担子,除了日常战斗以外,警卫班每个人还要负重七八十斤,粟裕他们咬牙坚持了下来。

就在从潮州撤退以后一个月,粟裕第一次负了重伤。在武平的激烈战斗中,一颗流弹从从粟裕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了过去,他当场倒地昏迷过去。

当时战斗形势严峻,每个人尚无法自保,哪能管别人的死活。粟裕的排长只是卸下了他的枪,说了一句:“粟裕我不能管你了。”就扔下他走了。

重伤的粟裕很快苏醒,出于求生的本能,他以惊人的毅力爬到了大路上,正好遇到了赶来的几个后卫部队的红军战士。他们帮粟裕包扎了伤口,一路搀扶着粟裕赶上了队伍。

这是粟裕第一次在死亡线上徘徊。

受伤虽重,但是粟裕凭着年轻力壮和战友的细心帮助,很快就恢复了。此时红军却遇到了最为艰难的命运。从广东突围以后,国军主力一路尾随追击不停,当地民团武装也不断袭击红军。在一系列的激战中,红军损失超过八成兵力,数量锐减到不到千人。更重要的是,由于革命的前途不明,很多部队整排整连的逃走,剩下来的士兵士气都很低落。

但是受伤的粟裕坚定的跟着部队走,从来没有动摇过。

1928年1月,在朱德,陈毅的领导下,红军转战到军阀实力比较薄弱的湖南。乘着湖南军阀混战的时候,红军发动了湖南起义。起义非常成功,红军兵力猛增,势力一度扩展到十个县的范围。到了2月份,军阀战争结束,国军又集中七个师进攻湖南红军。

红军军力还不足国军的二成,虽然取的了一些战术上的胜利,但是仍然无法获得战略上的胜利。他们只得向井冈山转移。4月,朱德的红军和毛泽东部在井冈山会合。

井冈山

井冈山远离国军控制的核心区域,贫穷落后,是几不管的地区。除了当地土匪王佐和袁文才,没有政府的势力。红军在这里可以的到难得的休整和恢复。

但是井冈山的生活很艰苦,粟裕回忆当时红军一年只发一块白布,由战士军官自己用锅灰染色,然后自己缝制做成军服。至于吃的也很差,天天都是红糙米饭,南瓜之类。

除了衣食以外,红军弹药也是严重的缺乏。当时一把步枪就三四发子弹,如果有一个满弹夹(5发),就算是多的。所以粟裕他们伏击时候只能打二发子弹,之后就必须端着刺刀冲锋,第三发子弹留着追击时候使用。

由于弹药不足,红军非常重视训练射击技术和拼刺技术,另外就是爬山涉水的硬功夫。由于练兵严格,粟裕可以一只手无依托举枪瞄准二十分钟,他还练成了一个爬山跑路的好手。

此时的粟裕由于作战勇敢,已经成为红军二十八团的一个连长。

1929年1月,粟裕随着红军离开井冈山向江西出发,开始红军历史上第三次大转移。2月粟裕参加了宁都战斗,臀部被弹片炸伤,受了轻伤。4月,第二次受伤的粟裕被任命为红四军一纵一支队三连政委,6月又被任命为二支队政委(营级),二支队长为肖劲光。

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战斗,1930年前后,红军终于在赣南和闽西建立了一个稳定的苏区,这就是中央苏区。

1930年2月,粟裕和肖劲光奉命在吉安南部的水南和国军唐山云旅作战。在激战中,粟裕第三次受伤。一发迫击炮在粟裕身边很近的地方爆炸,粟裕头部负重伤,这次受伤较重。直到三个多月后粟裕才回到部队。

由于当时红军医疗条件差,实际上仍然有几块弹片射入了粟裕的头部,当时医生没有发现。后在粟裕火化以后,在骨灰中发现了三枚弹片,最大的一片有黄豆大小。这些弹片陪伴粟裕走了五十年,造成他几十年的头部疾病。

6月,红军重组部队,伤愈的粟裕被任命为红十二军五支队长。这段时期,粟裕还是中低级军官,没有指挥过营以上的部队。

1930年12月,粟裕又被任命为红十二军64师师长,开始了高级指挥官的生涯。在任命他的同时,国军开始了对苏区的第一次围剿。

反围剿立功

第一次围剿国军兵力较少,连外围部队只有十万人。因为中原大战的原因,蒋介石没有派出中央军。

参战的主要是战斗力较差的地方部队。当时红军采取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击破的方式。以红军的四万主力,集中打击突前的张辉瓒十八师和谭道源的五十师(共一万多人)。

粟裕的师负责正面阻击谭道源师的任务。这次战斗也是非常的激烈,谭道源发现被伏击以后,立即集中主力进攻粟裕师,试图打出一个缺口。战斗中,国军一部甚至冲到了粟裕的师部。粟裕随即指挥所属的警卫排反击。国军士兵发现他是军官,就立即向他开枪。一发子弹紧擦着粟裕身体飞过去,打死了他身边的通讯员。

最终阻挡了谭道源师,歼灭其一个旅。突前的国军二个师被打垮,第一次围剿也就胜利了。

之后第二和第三次围剿期间,由于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广州政府宣布自己是合法政府,出兵北上,蒋介石也只有先顾这方面,派出的部队实力比较差。红军采取同样的战术,也都打赢了。

第三次围剿胜利后,粟裕被任命为红十一军参谋长。

1933年1月,蒋介石终于腾出手来,集中自己的主力开始了规模空前的第四次围剿。

粟裕指挥部队接连打了黄陂,东陂草台岗二个漂亮的围歼战,歼敌二个师。朱德评价,这二个围歼战是可以上教科书的样板。粟裕在这二次战斗中开始体会到之后围歼战和运动战的一些精华,随后打起这类的围歼战开始得心应手。

但是,在之后的硝石战斗中粟裕第四次受了重伤。当时的情况是粟裕和肖劲光率部击溃了湘军的一个师,二人都到第一线去指挥战斗。在追击战中,粟裕突然遭遇敌人后方另一个团的冲击。此时红军已经全部追击上去了,没有士兵阻挡这个团。

粟裕率警卫营上去堵截。激战中,一发机枪子弹击中粟裕的左臂,并且击穿了大动脉。血立即喷出去几米远,粟裕当场昏死过去。这次受伤最为凶险,按照一般常理来说粟裕是活不成的。但是,粟裕的运气很好,他的一个警卫员做过医疗兵。他扯下绑腿奋力把粟裕的左上臂扎得死死,侥幸止住了血。之后几个警卫员用担架抬着连夜赶了五十里山路,把他送到后方医院。这次受伤很重,粟裕在医院中修养了足足半年之久。

1933年11月,粟裕伤愈出院(其实他的左臂当时已经半残疾,不能有效转动。几年后粟裕的左臂肌肉逐步萎缩到小孩手臂的粗细,手指也无法伸直。),此时第五次围剿已经开始了二个月。

粟裕被任命为红七军团参谋长和第二十师师长,随即参加了浒弯战斗。这个师只有2000多人,大约是一个团。由于对手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中央军,这次战斗让粟裕的映像很深。

战斗中,中央军使用了飞机和装甲车,配合步兵作战。粟裕他们以前长期钻山沟,连大口径火炮也没有看过几门,手榴弹就是重武器了,哪里受到过这种程度的攻击。

当遭遇到中央军飞机密集轰炸时,红军的军官士兵就感觉无法抵挡了。粟裕回忆部下一个团长,是勇敢的游击悍将。但是在敌机对他阵地密集轰炸的时候,他大叫:不得了啦,不得了啦。粟裕部下的十九师擅长打攻坚战,但是在遇到几辆国军坦克车配合军队进攻的时候,对它们开枪扔手榴弹都没用,红军战士很快就手足无措的放弃阵地退了下去。一个师的阵地就被几辆坦克攻下了。

浒弯战斗就这样失败了。

之后粟裕还为了策应主力,打了一系列的游击战和破击战,分散了主攻中央苏区的国军部队。

1934年7月,第五次围剿红军败局已定。为了掩护中央红军的长征,牵制中央军对中央苏区的的围攻。中革军委下令粟裕的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国民政府核心地域福建浙江安徽等区域进军。

九死一生的浙南游击战

粟裕本人没有参与中央红军的长征。1934年底到1937年初,这一段时期是粟裕一生最为艰难的时期,可以称得上是九死一生。

粟裕领导的红七军团从江西瑞金出发,在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四省行军作战一千六百公里,重要战斗十多次,总体来说还算顺利。四个月后到达闽浙赣苏区。在这里粟裕的红四军团和方志敏的红十军及地方武装合编成立红十军团,粟裕任红十军团参谋长。

此时的粟裕第五次受伤,一颗步枪子弹击中粟裕的右臂。当时由于整日作战,实在没有做手术的条件,子弹就没有取出来,直到1951年。

红十军本来是一支游击部队,基本没有打过大规模的运动战,战斗力较差。所以这次会合并没有怎么增强粟裕的实力,倒是让国军开始重视这支部队。国军很快集中二十多个团开始围剿苏区的红军,粟裕率部跳出外线作战,一连作战二十多次,互有胜负,红军并没有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在重要的谭家桥战斗中,红军本来准备孤注一掷集中主力伏击国军主力,彻底打垮这次围剿。虽然之前粟裕计划的很好,但是百密一疏。

这次追击他的部队不同于以往的地方杂牌,而是74军的前身――军政部补充旅,旅长为王耀武。该旅是中央军的精锐部队,战斗力非常强大。

由于红军新加入的部队是游击部队,之前甚至还有一部分人用大刀长矛作战,根本没有打过大规模阵地战,加上对此处地形也不熟悉,被国军指挥官王耀武迅速反击攻陷了唯一的一个伏击制高点。伏击战变为阵地消耗战,红军作战虽然勇敢(有二个最高指挥官受重伤,红军师长寻淮洲还阵亡),但是很多部队根本没有正规战的经验,挨了一顿密集炮火就感到支持不住。王耀武发现红军的20师火力较弱,就全力集中火炮和重机枪对付20师,之后几次密集冲锋将其击溃。20师的溃败导致红军此次作战全线崩溃,最终红军没有歼灭国军的主力,遭受了相当的伤亡,元气大伤,被迫撤退。

谭家桥之战失败之后,红军并没有打破围剿而且又损失了相当的主力,他们的前景就很危险了。之后国军一路追击,红军无力再战,只得火速突围。之后的十多次战斗红军和国军各有损失,但是国军可以迅速补充,红军则是打一个少一个。

在皖南的怀玉桥战斗中,粟裕率领的先头部队刚刚突破封锁线半个小时,后路就被国军一个团切断。除了粟裕带领的包括伤员在内的五六百人突围以外,方志敏的几千主力部队由于行动稍慢全部被国军包围在山区歼灭。

粟裕率领先头部队在前方心急如焚的苦等4天以后,始终没有见到方志敏的大部队跟上。粟裕知道其凶多吉少,只得继续前行。他们顺利进入了浙江西南部,随即开展了三年之久的游击战。

浙南游击战

粟裕的部队在浙南从几百人逐渐扩大到四千多人,建立了跨几个县城的浙南根据地。但是,红军和国军的实力毕竟十分悬殊,如果国军再次大规模围剿,红军还是很难应付的。

鉴于这种情况,中央决定粟裕刘英的浙南游击队,叶飞的闽东游击队成立一个统一领导的机构――就是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由刘英任书记,粟裕为组织部长,叶飞为宣传部长。

此时蒋介石命令五大主力的十八军配合地方保安团,由心腹将领罗卓英指挥进行一次短时间的大规模进剿。国军进攻浙南根据地,粟裕主力被迫转移到外线。当时红军内部并不能有效合作。浙南和闽东根据地的领导人互相怀疑对方有路线问题,双方并不买帐。

刘英和粟裕在很多方面也有分歧。刘英认为,在这种严酷环境下,如果不能迅速肃清内部的山头主义,统一红军的指挥,就无法有效抵御国军的强大围剿,不能保证红军的生存。

所以,他决定吃掉叶飞的闽东根据地。刘密令粟裕宴请叶飞,乘与叶飞见面的机会,把叶飞擒获并且押送省委。刘英怕粟裕不予执行,还派来一支武装部队监督粟裕。粟裕一直认为内部问题还是协调解决好,他对刘英这个决定非常的不参成。但是命令总归是命令,粟裕约叶飞到南阳会面。没有丝毫防备的叶飞带着闽东的部分干部来参加。

会上,粟裕突然下令捉人,警卫员蜂拥而出,当着目瞪口呆的闽东众多干部的面,把叶飞五花大绑的捆了起来,并且由刘英的那支部队连夜押送回省委。如果叶飞被押解到省委,客观来说恐怕是凶多吉少的。但是红军的押送队在回省委的路上突然遭遇一支国军巡逻队。双方激战,人数较少的押送队被国军打散。此时叶飞趁乱拼命挣脱了绳索,混战中叶飞大腿上还中了一抢。此时国军士兵发现叶飞是个高级军官,四面围了准备活捉他。叶飞走投无路,只得拼死从一处三十多米高的悬崖上跳了下去。也算这个有着菲律宾血统的叶飞将军命大,他侥幸跳到了一颗二十多米高的大树上,幸运的逃生。叶飞又带伤走了几天,才回到了闽东根据地。

回到闽东以后,叶飞还是比较识大体,没有带兵回去报复,但是从此闽东和浙南根据地彻底分裂。刘英也非常愤怒,他认为没有捉住叶飞是粟裕在搞鬼,下令把粟裕囚禁,并且勒令其检讨。失去自由的粟裕只得作出检讨,回到部队以后就和刘英分道扬镳。

据粟裕自己回忆,之后他和刘英在各自的区域活动,虽然不是完全没有合作,但是总是存有戒心,偶尔见面也各自带有卫队。刘英后来任中共浙江省负责人,在1942年于浙江温州被国军捕获,随后被枪决。

1936年在云合一次战斗中,粟裕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受伤,他的脚踝负了轻伤。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在苏联和美国的干涉下,国共很快达成包括停战在内的协议。1937年初,国军方面开始派出使者和粟裕他们接触谈判。

很快,新四军在南昌建立。为准备日后与国军一战,中共中央决定刘英担任浙江省的领导人,继续领导浙江的游击工作,而粟裕则带领抗日游击总队加入新四军。

抗战中,粟裕先后担任任新四军二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和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在整个抗战中,粟裕由于其出色的能力和丰富的战斗经验,逐步获的了新四军的主要指挥权。

苏北苏中虽然人口不少(其中苏中就有近千万人),粮食产量也不少(苏中产量占华中地区的大约三分之一),税收也不错(占华中地区的一半左右),也威胁到津浦铁路线和苏南汪伪控制核心区域,但是从日军的战略上来说,苏北贫穷偏僻交通不便,苏中地区水网纵横,战略地位比较次要,所以日军没有派出重兵占领苏中和苏北。这些区域有着很大的空挡,为新四军和国军游击部队所争夺。

新四军对付的主要是战斗力较差的汪伪军队(苏中一段时间的日军仅仅有一个南浦旅团,不过4000多人。一个旅团想控制苏中人口密集的几十个县镇是不可能的)。大家也知道汪伪军队除了战斗力差以外,还存在着墙头草的思想。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很多伪军也不相信日本人能够打赢美国姥,都希望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所以很多时候汪伪军政中高层也和新四军,苏北国军有一定的联系和互相的帮助。除了日军出兵牵头的一些大规模清乡以外,汪伪军队并不威胁新四军,反而还秘密达成互不进攻的协议,甚至还卖给新四军一些军火和医疗物资。

粟裕还完成了八年新四军对日军的最大一战,也就是车桥战斗。

车桥战斗发生在1944年。此时由于日军深感败局已定,为了尽快解决和中国的战争,抽调出在中国的一百多万军队投入太平洋战场,同时也为打通到东南亚的大陆交通线。日军抽调江苏境内的大部分日军,集中全国六十多万主力部队南下发动一号作战,试图全面击溃国民政府。

此时苏中的日军大部也已经抽调南下,兵力严重不足的日军控制着几个最重要的据点,其他地域都交给战斗力很差的汪伪军队接防。粟裕和部下将领都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机会,所以决定进攻车桥。车桥在新四军苏中(新四军1师控制),苏北(新四军3师控制),淮南(新四军2师控制)和淮北(新四军4师控制)四个根据地的中间,如果占领他就可以把三个根据地连成一片。

驻守车桥的日军只有一个排,40多人。另外还有汪伪的一个加强营500多人。虽然日军数量不多,但是他们在车桥修建了比较完整的防御工事,碉堡就有50多个,还有高达5米的围墙,外壕和大量铁丝网。

粟裕时任第一师师长和苏中军区司令员,他和一师副师长叶飞(就是曾经被粟裕在鸿门宴上捉住的叶飞将军,现在已经冰释前嫌)决定还是采用传统的围城打援的方法,使用一个主力团进攻车桥,另外四个团在周围伏击援军。

1944年3月5日凌晨,车桥战斗爆发,新四军主攻团趁夜色巧妙的翻过围墙进入车桥镇内。防守的伪军虽然有完整的防御工事,但是由于是乌合之众组成--平时士兵军官沉迷在碉堡里面喝酒赌博,根本没有什么警惕性。直到新四军突入车桥镇内,伪军才发现。双方展开激战,新四军有一个炮兵大队支援,他们用了几个小时把几十个碉堡全部消灭,伪军600多人被全歼。

新四军同时包围了车桥的40多个日军,日军的工事比较坚固,火力很强。他们凭借炮火顽抗,新四军一时攻打不下。

这时候,日军已经从淮阴,淮安,涟水,泗阳,涟水等地派来援军。但是由于日军兵力严重不足,援军总数不过七百人,而且分成三股。新四军方面,粟裕早就设下很多的埋伏圈,并且在日军必须通过的路上都埋满了地雷。

日伪军连续三批援军都被雷区阻挡,之后又被新四军四个团的优势部队包围。日军援军不但无法救援车桥,反而自身难保。在遭受新四军打击下,日军援军大部分被歼灭,小部分拼死逃走。

7日,车桥日军坚守1天2夜以后,终于无法支持,剩下的十几个人逃出车桥,车桥战斗就此结束。

整个车桥战斗,日军伤亡460人,其中被俘虏24人,汪伪军伤亡490人其中被俘虏168人,新四军公布自身伤亡200多人。车桥战斗是围城打援的经典战役,算的上非常成功。但是这个战斗规模并不大,日军参战总兵力不到千人,加上汪伪军队也不超过三千人。新四军方面大约四个团,双方总兵力不超过万人,所以车桥称不上战役,只能说是战斗。

在整个战斗中,新四军战士非常勇敢,攻坚和防御时候也非常机智。但是客观来说,新四军还是表现出攻坚能力的缺乏。当时整个新四军已经有火炮119门,还有掷弹筒300多个,况且早在红军时代就已经打过长沙之类的大城市,并非完全没有攻坚的能力和经验。但是车桥里面一个团打一个日军排,日军又没有什么特别坚固的火力点,就这样打了一天二夜居然还没有全歼40多人,着实令人遗憾。

车桥战斗的胜利让新四军几个根据地连成一片,战略意义十分深远。

黄桥战役自相残杀

八年抗战期间,粟裕除了打了车桥以外,还打了著名的黄桥战役。

1940年10月黄桥战役对于新四军的意义是非常的大,这一战让新四军从原先的皖南,苏南的地盘扩大到苏中和苏北,同时能够和山东南下的八路军汇合。当时苏北和苏中都是国民政府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的控制区域,有7万大军。

这期间,粟裕虽然争取了听命于韩德勤的军阀二李,也取得了对韩的一些小战斗的胜利,但是要在苏中站住脚,并向苏北发展不是那么容易。

用粟裕的话来说就是:必须消灭韩的有生力量,必须将他打垮。黄桥之战由此爆发。

如果单单从军事角度来说,黄桥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战役。粟裕一反常规的集中兵力打掉了韩德勤的最有战斗力的二支主力部队的一万多人,消灭了韩大部分有生力量,最终把其全部赶出了苏北。

黄桥让新四军可以彻底脱离备受国军限制和日军重点围剿的苏南根据地,转向地域开阔人员又密集,更重要的是日军并不重视的苏中和苏北地区。

但是,从抗战大局上来说,国共在苏北的火拼实际上是让日军看了笑话。当时黄桥开打的时候,日军听到枪声曾经全军出动去应急。看到是国共自相残杀以后就在几里外观战,直到黄桥打完以后,日军才高兴的回到自己的据点。

新四军从苏北国军手中夺下黄桥后其实没有守住多久,3个月后的1941年1月,日军出动日伪3000人攻占了黄桥。

除此以外,黄桥之战同八路军在华北吃掉国军孙殿英等人的三个军六万人不同。韩德勤的主力都是国民政府的正规部队,并非孙殿英,石友三一样的打着国军旗号的地方游杂部队。黄桥一战,国军独立第6旅旅长翁达中将在该旅被全歼以后,开枪自杀身亡。89军军长李守维中将也在突围时落水身亡。

国军在抗战中虽然牺牲了206名将级军官,但是师长军衔以上只牺牲了10个人,是2名集团军司令和8名军长。黄桥新四军打死了一个军长一个旅长,共二个中将。这种行为当然造成恶劣的影响。

黄桥战役仅仅一周后,10月19日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向中共最高军事领导朱德、彭德怀、叶挺下令,严厉斥责黄桥事变,要求八路军和新四军必须在一个月内分别撤往黄河以北和长江以北。

11月9日,朱德他们发电表示八路军拒绝这个命令,但是同意新四军撤往长江以北。

12月7日,蒋介石见皖南的新四军军部和军部直属部队并没有遵守撤退令撤退到长江以北。于是令顾祝同务必消灭长江皖南的新四军军部,活捉军长叶挺和政委项英。

结果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皖南的9000人和新四军军部在国军优势兵力围攻下几乎全军覆没,仅有2000人突围。叶挺被活捉,后被送上国民政府军事法庭审判,1946年被释放回延安的时候,和博古,邓发,王若飞一起死于飞机事故。政委项英带领少量警卫部队最终成功突围。在隐蔽了二个月左右的时间后,由于项英本人携带新四军的一部分军费(有不少金条),被贪财的警卫员枪杀。

黄桥国军损失1万多人丢了苏中和苏北地盘,皖南新四军损失7000多人丢了长江以南的地盘,谁也没有占便宜。

国民政府随即宣布新四军是叛军,取消其番号,断绝支付给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军饷。国共从此基本完全分裂。

说到这里,老萨忍不住多说几句。

新四军八年抗战内对日军最大一战是在1944年的车桥,歼灭了日军460人。对国军最大一战则是1940的黄桥,歼灭国军1.1万人。

这二战的歼敌人数相差了整整24倍。这显然不是实力的原因。况且新四军在黄桥作战时兵力还只有8万多人,远远不及1944年车桥时候的正规军15万人,地方部队4万人,民兵8万的规模。

打车桥新四军只使用了五个团,使用的兵力不多。

如果仔细算起来新四军到了1945年兵力已经相当强大,有正规军21万,火炮200门,机枪3200挺,枪支10万只。地方部队10万人,机枪900挺,枪支5万8千支,另外还有9万多民兵。

这样的兵力打上二三十个车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八路军百团大战使用的也不过105个团番号,共20多万人。百团大战八路军宣布歼灭日军2万多人,再怎么打折扣,真实歼敌数据也至少有一万多人。新四军以如此的实力,八年居然最大一战只消灭460名日军,这显然无法用一句装备不好来解释的(八路军新四军装备总体相差不大)。

1939年32岁的粟裕在一次工作中,对一位20岁的扬州姑娘楚青一见钟情。2年后二人结婚,并且相伴走完一生。当时粟裕34岁,楚青22岁。

内战二号功臣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很快内战爆发。内战才是粟裕最辉煌的舞台。

世界军事历史上的奇迹――七战七捷

由于粟裕控制的苏中离南京上海都很近,可以直接威胁到国民政府的核心地域,所以也是国军重点打击对象。

1946年7月到1947年6月的内战第一年,中共方面认为和国军的实力有很大差距,所以制定了战略退却的总战略。毛泽东朱德要求各解放区不要固守现有的解放区,果断放弃城镇转移到广阔的农村,或者说,从内线转移到外线作战。要在主动的在运动战集中主力歼灭国军有生力量,最终实现双方的力量均势,这下击中了国军的命门。

由于八年抗战时期的可怕消耗,国军损失了三百六十万部队,控制区的经济濒临崩溃。抗战时期国军统治区的人民确实一心支持抗战,但是对于内战就不同。人民已经厌恶了长期不能结束的战争,无法忍受长时间的物资贫乏,钞票如草纸,没有工作机会等等。解放区其实也不比国统区要好多少,但是共产党此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把土地和地主的财产分给了农民,实现了农民几千年的耕者有其田梦想,争取到了农民的支持——虽然这些土地在人民手中只有十年时间。这种通过暴力迅速解决农村问题的手段,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无法做到的,因为他是以一个阶级的鲜血为代价。

至于军队上,国军的军力较之解放军虽然强大。但是就士兵素质来说,除了少数精锐部队,双方差别不大。装备上,即使美械国军使用的不过是美军的二三流装备(包括装备很少部分美式枪械),而且全美械师不超过四分之一。其他部队都是使用和解放军装备相差不大的抗战时期国械和缴获的日式装备。

而对于解放军来说,他们在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以后的大反攻中收获很多,华北地区的大部小城镇和地方据点的日军大多都向解放军缴械,而在苏联保护下抢先占领东北的八路军更是缴获了八十万日本关东军和四十万伪满洲国军队的大部分装备。相对于国军在抗战中的惨重损失和大片领土的丢失,八路军和新四军在签订停战协定的时候,他们的控制区域已经有城市506个,人口1亿3千万,还有127万作战部队。

虽然质量和数量上和国军仍然有差距,但是可以通过战术上的手段避免。

实际上,解放军的决策层使用运动战和歼灭战,果断放弃城镇,这种战略是非常正确的。在运动战中大量围歼国军,可以用兵力的优势弥补火力的不足,还可以迅速通过俘虏和缴获增强实力。这种做法是很精明的。

国军表面上强大,实际上已经到了兵力使用的极限。据美国军事专家的估计,当时的国军和阿登战役的德军差不多,有超过八成的进攻部队无法得到补充,打一支少一支。

粟裕指挥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所谓解放军的战略防御阶段

这个阶段是在必须放弃根据地之前,尽可能的利用解放区的一切资源,多打一些胜仗。最大程度的消耗国军的力量,为将来的战略反攻做准备。

1946年7月,国民党第一绥区的汤恩伯集中五个整编师共十五个旅12万部队,向苏中解放区大举进攻。

当时根据中央的命令,粟裕主力应该作战几次以后就放弃苏中地区,撤退到山东和其他部队会合,跳到外线作战。

当时粟裕可以使用华中野战军――因为种种原因仅有3万多人(第一师(两个旅六个团)、第六师(两个旅六个团)和地方武装上升的第七纵队(四个团)、第十纵队(三个团),共十九个团),仅仅为国军进攻部队的四分之一,双方实力相差巨大。

不过此时粟裕的指挥艺术已经非常完美。华中野战军在粟裕的出色指挥下,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集中局部优势兵力强袭突击,围点打援,指东打西,连续作战七次,每次消灭几千国军部队,在七战中一共消灭了国军5万多人。

这七次战斗是宣家堡、泰兴战斗,如南战斗,海安战斗,李堡战斗,丁堰、林梓战斗,邵伯战斗,如黄路战斗。

在七战七捷中,粟裕为了和华中局的常委讨论一个紧急的战略问题,竟然在一天一夜赶了150多公里的路,从海安赶到淮安。一路上怕目标大,被敌机或者特务袭击,粟裕只带了几个警卫员,用了当时一切可以找到的交通工具。粟裕先自己骑摩托车,之后坐了一段黄包车,之后又不知道从哪儿搞到一辆自行车,最后又坐船,总之就现在看起来也是非常夸张的。

粟裕在绝对劣势情况下连战连捷,40天内消灭了几乎是自身二倍的敌军,创造了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丢失苏中根据地和宿北鲁南战役

七战七捷以后,国军已经对苏中形成了战略包围态势,集中重兵准备攻击华中解放区的首府淮阴和重要城市淮南。

虽然解放军的战略是准备放弃苏中解放区。但是二淮中的淮阴是苏中解放军的首府,有着重大的政治和军事经济意义,是苏中野战军的后勤物资基地。如果丢了它,苏中的解放军就失去了大部分后勤物资的供应。10万大军和粟裕当年带领的几百游击队不同,没法子通过野菜和几发弹药坚持。对于大兵团来说,缺少补给就根本无法有效作战。所以二淮不到最后关头不能丢掉。

陈毅在山东领导着山东野战军7万多人,要对付国军27个旅,而此时的华中野战军总数也增加到了10万人,对国军的31个旅。二者的压力都很大。

但是负责主攻的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74师的进攻比想象的还迅速,战斗力也超过了粟裕的预料。实际上,粟裕在之前还从没有和全美式装备的国军交手过,也没有和装备如此数量重炮和自动武器的敌人交过手。

在第7军的配合下,整编74师(国军整编师相当于抗战中军的编制)从9月13日开始进攻淮南,一路打败9纵的拦截,又击退粟裕急调来的援军几个旅。守军无奈,被迫扒开运河大堤放水阻挡74师重武器的行进速度,但是效果并不显著。

双激战数日,都非常顽强,伤亡也都不轻。18日,师长张灵甫亲见强攻伤亡较大,于是采用智取。当夜他派出2个连化妆成增援的解放军,他们使用俘虏提供的口令进入淮阴城内,随即奇袭打下了一个城门,74师主力随即趁夜色猛攻,守军措手不及,淮阴被国军占领。

74师攻占淮阴以后并没有做修整,二天后又迅速攻占淮南。

二淮的丢失在政治上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也有很多实际的负面损失(比如华野就此失去了大部分的粮食兵源补给和税收),也造成粟裕在苏东作战的难度加大。

粟裕二淮失陷以后,他把主力在宿迁以北集结,仍然坚持在苏中打歼灭战。

而国军在攻占二淮以后,全军士气大振,随后尾随追击攻陷了苏中和苏北的相当一部分城镇,并且试图迂回苏中野战军的后方,将其合围歼灭。

粟裕为了保证宿北围歼战斗的胜利,又接连指挥了东台,涟水,盐城等几个保卫战,这些战斗大部分都失败了。其中二次涟水保卫战损失较大,前后一共损失了一万人,10纵司令员谢祥军甚至还在战斗中阵亡。涟水最终也没有保住,被74师攻陷。

涟水保卫战显然是一场消耗战,和中央制定的“运动战中消灭敌人”的大战略并不一致。这也是粟裕历史上的比较争议的一个败仗。

在涟水丢失的同时,粟裕在宿北战役中(苏北的宿迁北部的保卫战)寻找到战机,歼灭孤军突进的国军69师一个整师约2万人,开创了内战以来歼敌成建制一个整师的第一个记录。

宿北战役以后,粟裕率部转移出苏北,在鲁南和陈毅的山东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兵力达到27万人。

此时解放军在苏中和苏北的根据地大部分丢失,只剩下了山东解放区的后援基地。国军方面从战略上完成的既定计划,把解放军赶出了人口密集的江苏省。鲁南一带自古较为贫穷,远远没有苏中繁荣。

鲁南战役,粟裕又成功的歼灭最靠前的国军二个师4万多人,并且利用复杂地形歼灭了国军的第1装甲快速纵队。

这支所谓的快速纵队在当年很吓人,其实不过只有近40辆坦克和几百辆汽车。他们在解放军攻击之前就全部陷在大雨后可怕的道路上不能动弹。解放军战士用手榴弹炸药包就打垮了这支在缅甸编组的半机械化部队,战斗中有些勇敢的士兵甚至爬上坦克用铁锹和枪托对着装甲一通乱砸。

最终缴获了26辆美式坦克,400多辆卡车。国军只有9辆坦克冒死突围。

之后粟裕又指挥了莱芜战役,在运动战中歼灭国军2个军大部,共3万多人,并且切断了国军刚刚打通的胶济铁路。

诗史般的巨作——孟良崮

1947年,国军方面已经攻陷了共产党控制的全部大中城市和重要据点,占领城市总数共105个。但是在一系列的消耗战中,国军损失了60多万军队,兵力开始出现较大的空档。

总结前一年的经验教训,国军提出了“密集靠拢,稳扎稳打,逐步推进,避免突出”的十六字主张,以针对解放军的集中优势兵力的歼灭战术。

国军方面在1947年开始发动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试图首先摧毁解放军最为坚固的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进而攻占全国。

其中山东是国军投入兵力最多的重点战场,蒋介石说道:我们在全国各剿匪区域中,应先划定匪军主力所在的区域为主战场,集中我们部队的力量,首先加以清剿,然后再及其余战场。在主战场决战的时期,其他支战场唯有忍痛一时,缩小防区,集中兵力,以期固守。匪军的主力集中在山东,同时山东地当冲要,交通便利,有海口运输,我们如能消灭山东境内匪的主力,则其他战场的匪部就容易肃清了。

在国军重点进攻山东的初期,粟裕打了他此生最得意的战役――孟良崮战役。

此战是极为经典的诗史般战役,是国共二大领导人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没有想到的。

当时国军实力非常强大,共有25万人,其中包括五大主力中的三个――整编74师,整编11师和第5军。以它们为核心的三个兵团共17个师43个旅,采用四面合围战术,试图歼灭粟裕的华东野战军20万部队。

在重点进攻的一个月内,粟裕多次引诱和调动国军,试图让部分敌军孤军深入。但是调整过战术的国军并没有中计。

同时国军多次试图抓住粟裕的主力,但是粟裕调动主力十分灵活和机智,国军始终没有抓住。

在双方艰苦拉锯作战的一个月后,指挥官汤恩伯终于了解了华野主力的大概位置。

他命令抗日铁军74师进攻华野司令部所在地坦埠,一举击溃华野指挥系统,如果有可能要活捉陈毅和粟裕。之后各部随后推进,一举歼灭失去指挥系统的华野残余部队。

但是为了避免74师孤军深入被华野歼灭,汤恩伯严令25师保护74师左翼,83师保护74师右翼。其他大部队随后跟进。

粟裕在得到这个情报以后,认为汤恩伯是以74军作为主攻部队,其他几个军从二翼跟进,一举围歼华野主力,这也是所谓的直捣黄龙战术。他作出了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战略,这就是:集中力量歼灭中央突入的74师,一举打垮国军的重点进攻。粟裕提出这个战略以后,震惊了部下大多数将领和他的上级陈毅。

谁都知道,74师是著名的五大主力之首,是抗战中大名鼎鼎的铁军。该军在抗战期间经历大型会战数十次,中小战役不计其数,为中华民族的抗战立下赫赫战功。其战斗力之强大,士兵作战意志之顽强,甚至深受对手日本军人的钦佩。

在抗战最后一年,74军全部换装了美式装备,包括12门105毫米重型榴弹炮,36门75毫米榴弹炮,108门105毫米迫击炮,105门37毫米平射炮,486门60毫米迫击炮,配有机动车300多辆,骡马1000匹。士兵大部分是有三,五年战斗经验的老兵油子,经验丰富,善于使用武器而且敢于肉搏战。全军战斗力非常强大。

粟裕认为歼灭74师的条件已经成熟,首先自己部下可以集中15万主力对付74师的3万人,兵力是74师的5倍,可以弥补火力的差距。另外74师突入地形复杂的山区,重武器很难发挥作用,解放军具有地形的优势。

粟裕敏锐抓住这个短暂的战机,迅速调整了部属。命令阻援的部队迅速插入74师的后方,并且死死守住阵地,其他各部都向74师方向火速集结。

可以说,这个部属体现了粟裕对战局的把握能力。要知道,此时国军在外围有数十万大军,最远的也不过50公里。如果短时间内不能解决74师,华野主力很可能全军覆没。

在粟裕调整部属,并且绕往张灵甫后路的时候,身经百战的张灵甫很快也发现了粟裕的意图。照理他可以迅速撤退。但是张灵甫一向轻视解放军的战斗力,加上国军重点进攻一个月内始终抓不到粟裕的主力。此时粟裕十多万军队打来,如果他坚持住几天,就能够保证外围主力合围粟裕。这在战术上叫做中心开花。

国军总部的电报中说:顾司令祝同兄并恩伯、灵甫兄勋鉴:今已得知灵甫之74师被围孟良崮,甚惊,又甚喜。其惊之因是灵甫被困,随时有危险发生。其喜之因是灵甫给我国军寻找了一个歼灭共军陈粟部于孟良崮的大好机会。因为我74师战斗力强、装备精良,且处于有利地形;再之,有恩伯、敬久、欧震三兄兵团大军云集,正是我国军同陈粟决战的好机会,现命令74师灵甫部坚守阵地、吸引共军主力,再调10个师之兵力增援74师,以图里应外合,中心开花,夹击共军,决战一场,歼陈粟大部或一部之兵力,一举改变华东战局。总之,一切均仰仗诸位精诚团结,协同作战,为党国大业献身出力,乃千秋之荣也。

但是,张灵甫错误的选择了决战地点。孟良崮地区仅有1.5平方公里面积,而且为碎石小山,无法修建坚固工事,也没有什么特别险要的地形。一发炮弹打来,弹片夹杂着如刀片般的碎石四飞,反而加大了伤亡。

在加上重装备无法上山,只得丢弃全部大口径榴弹炮。

同时山上水源也被粟裕切断,又没有粮食,国军水冷式重机枪缺水无法持续射击,军官士兵饥渴无比。这种情况下,就是纳粹精锐的装甲教导师在孟良崮打二天恐怕也完蛋了。

当时上司黄百韬就劝过他,说是你的重装备怎么能上山,况且没有粮水,这个小山守不住的。但是张灵甫决心已定,并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

由于当时国军有40万大军在外围,试图寻歼华野主力。如果孟良崮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歼敌,华野主力就很可能被包围歼灭。所以粟裕严令必须24小时全歼74师,并且下达了失职人员一律军法从事的死命令。

就在这种情况下,74师仍然在小山上死战了二天,最终全师3.2万人全军覆没。该师伤亡1.3万人,被俘虏1.8万。

师长张灵甫留下遗书后,整理军装并且挂上所有勋章后,命令部下向其开枪,最终自杀身亡。这个抗战中大名鼎鼎的瘸腿将军丧命在此,时年44岁。张灵甫自杀前留下遗书为:十余万之匪,向我围攻数日,今弹尽援绝,水粮俱无,我决定与仁杰(副师长)战至最后以一弹饮诀,上报国家领袖,下对部属袍泽。老父来京,未克亲侍,希善待之,幼子希善抚之,玉玲吾妻,今永诀矣。灵甫绝笔。

战后,粟裕和陈毅下令把张灵甫妥善安葬,并且在墓前留下张灵甫之墓的墓碑,留给国军后续部队发现。陈毅元帅还在张的葬礼上称赞其抗日的贡献。

其实孟良崮这战并不轻松,甚至可以说是有很大危险的。

74师陷入重围之后,蒋介石曾经亲自下手令勒令各部火速解围:山东共匪主力今向我倾巢出犯,此为我军歼灭共匪完成革命唯一之良机。凡我全体将士应竭尽全力,把握此一战机,万众一心,共同一致,密切联系,协力迈进,齐向当面共军猛攻,务期歼灭共匪,以告慰总理及阵亡将士在天之灵。如有萎靡犹豫,梭巡不前或赴援不力,中途停顿,以致友军危亡,致共匪漏网逃脱,定必以畏匪避战,纵匪害国延误战局,严究论罪不贷。希望奋勉勿误。

在此命令下,各部奋力解围,但是无奈解放军防御极为顽强,都无功而返。其中黄百韬领25师的解围最为拼死,他不顾重大伤亡,一连攻占所有外围解放军据点。在进攻解放军最后一个阵地天马岭时候,差一点就要突破华野1纵阵地的情况下,刚好遇上4纵路过的一个营。天马岭的解放军指挥官急忙拦住那个营,死死守住了阵地。如果没有这支部队,74师的相当一部分还是能够被解围的。

孟良崮战役是粟裕最为经典的战例,不过华野损失也不小,围攻孟良崮的部队伤亡总数也有1.1万人。

在二天的激战中,华野也消耗了3.3万发炮弹,相当于每个74师士兵头上摊到一颗,这个数量对于弹药不太充足的解放军来说相当惊人。

山东作战一系列的失利

如果说之前在山东的作战,粟裕是一番风顺的话,下面就是一系列的失败了。

47年6月,国军吸取孟良崮教训后调整战术,开始第三次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的沂蒙山区,试图一举占领华野兵源基地沂蒙山。

此时刘伯承和邓小平的晋冀鲁豫解放军渡过黄河,向大别山挺进,这是实现战略反攻的相当重要的一个举动。为了策应刘邓,粟裕组织部分主力去外线协同,主力部队有一定的减员。

但是外线作战并不成功,粟裕下令华野第3,8,10纵由陈士榘、唐亮指挥向鲁西南外线出击;1,4纵由叶飞、陶勇指挥向鲁南外线出击;2,7,9纵由许世友、谭政指挥留在鲁中;6,特纵随华野总部。7月7日,西兵团(3,8,10纵)冒大雨突入敌后;7月20日,蒋下令鲁中5军等7个整编师西援鲁西南,留11师等4个整编师于鲁中。7月16日,3纵包围济宁,于17日开始攻击,至21日撤出战斗,伤亡3200,部队缩编2个团。7月26日,华野令3纵挽救1,4纵队。1,4纵队出击鲁南后,克费县歼38旅;而后1纵于7月14日攻滕县未克,4纵于17日攻邹县未克,20日撤退,各伤亡5000,因暴雨东进受阻而西进与西兵团会合,部队非战斗减员严重,除2师多辖1个地方团外,其余各师只编1个团。

这时国军通话根本不用密码,用明码称呼叶飞部为“面包”,陶勇部为“西瓜”,把两位年轻的将军气的半死:“老子打了半辈子仗,竟然成了别人嘴里的面包和西瓜了。”

后陈、粟来到西线兵团,立即成为众矢之的。陈士榘道:“两位运筹帷幄,大概不知道外线疲于奔命之苦吧?”,当时战士编的顺口溜是:“运动战、运动战,只运不战。我走圆圈,敌走直线。敌人走一,我们走三。昼夜不停,疲劳不堪。这样下去,只有拖死。与其拖死,不如打死”。叶飞的也说了:鲁西南水多,泥鳅成了龙。吴化文过去是我们的手下败将,现在竟然敢跟着我们的屁股追。我叶飞现在有了个外号,你们知道不?我叫面包。”陶勇接过话来:面包虽然稀松了点,却是干货。我陶勇英名全逝,被人家点着名叫西瓜。王必成也说:过去的手下败将,现在追的我们东奔西跑,到处躲藏。

外线作战纷纷失利的情况下,粟裕亲自指挥的内线作战也遭受了一个严重的失败。

内线国军试图一举击破华野主力,并且攻占下华野在山东最大和最可靠的根据地――沂蒙山区。

粟裕和陈毅在判断国军进攻态势以后,决定首先攻击孤立在南麻的胡琏整编11师。

这个战术和孟良崮基本相同,但是由于孟良崮之战消耗过大,加上外线分兵的影响,粟裕现有的人员不足,弹药的损耗更是严重,华野攻坚力量已经大为减弱。而他的对手胡琏将军也是国军著名的智将。

胡早就判断华野可能集中部队攻击比较孤立的自己,花了20多天集中在南麻修筑了一系列巧妙的防御工事,其中有大量的子母堡。

结果虽然华野集中了三个纵队绝对优势兵力攻击胡琏,还有七纵一个纵队负责阻援。但是在胡琏的巧妙防御工事和顽强防守下,华野三个纵队连续猛攻三天三夜,始终没有打入胡琏的核心阵地。

此时国军黄百韬的25师和64师已经增援赶到,阻援的七纵不是对手,激战一通被迫后撤。战斗中纵队司令成钧还被国军25师的狙击手一枪击中,受了重伤。这是内战中第一个受重伤的纵队司令员。

阻援不住,主攻的华野三个纵队只得从南麻撤退下来。在激战中,华野主攻部队伤亡较重,阻援的部队也损失不轻,总数超过1万4千人。而国军损失大约8千人。

在南麻激战的时候,国军李弥将军的整编第8师已经占领了华野后方的临朐,试图切断华野退回后方沂蒙山区的道路,这是战局极为可怕的变化。

不过当时第8师主力尚未完全赶到临朐,临朐一带国军也没有建立什么防御工事。所以粟裕决定乘着第8师立足未稳,全力将其消灭。

但是此时粟裕的四个纵队已经在南麻激战中损失不轻,没有缴获,弹药也没有什么补充,战斗力较弱。同时山东一带天降大雨,阻挡了华野进攻部队的行军速度。

大雨也冲毁了临朐的土城墙,华野的一个团一度冲入临朐城内,国军全线动摇,有士兵甚至开始逃亡。李弥此时力挽狂澜,下令公开枪决了逃跑的一个营长,振奋了士气。并且率领部队反攻,把华野攻入的那个团全部歼灭。双方激战7天7野,华野进攻部队也无法攻下临朐。

此时国军二个师的增援部队再次打退阻援的七纵,冲入临朐附近。华野几个纵队再次被迫撤离战场。临朐之战,华野又损失了1万1千人,被俘500人,国军损失5000多人。

南麻临朐二个战斗是粟裕比较大的败仗,华野除了损失了2万多人(国军方面损失1万多人),更重要的是丢掉了沂蒙山根据地,失去了华野兵源的补充基地和稳定的后方,陷入极大的被动中。

丢掉沂蒙根据地以后,华野11纵被迫返回苏中根据地,另外四个纵队前往胶东根据地。

之后的沙土集战斗中,粟裕虽然歼灭了整编57师的一万人,但是围歼11师的3纵和8纵又损失不轻,阻援的4纵也被国军援军击溃。粟裕见事不好果断下令放弃围歼战火速突围,解放军打11师就损失了近5000人。

但是整个山东战局又恶化了,9月份国军主力一路击溃胶东的防御部队,全面封锁了威海港口。东北和苏联生产的大量弹药已经无法从威海港口支援华野,华野的炮兵纵队原来主要靠缴获和威海的弹药以完成诸多攻坚作战,现在威海被国军封锁,作战物资也就濒于断绝。

次年5月份,国军又合围了韦国清的苏北解放军主力。当时苏北解放军指挥官大多对局势非常失望,认为自己难逃被国军歼灭的命运。韦国清奋力率部突围成功,但是部队损失惨重,基本失去了战斗力,苏北绝大部分地区被国军控制。

虽然山东战局一度恶化,但是由于国军重点进攻主力是在山东,在其他地域国军只能做防守态势,让这些区域的解放军迅速发展。经过1947年一年激战,国军在山东损失了40多个旅,没有全歼山东的解放军主力,却让全国其他地域的解放军能够从容的发动战略进攻。

1947年7月前,国军在包括山东解放区的一系列战斗中已经损失了90个旅的部队,战斗力有相当的削弱,1947年8月开始,解放军开始转向战略进攻阶段。

硬碰硬的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

此时刘伯承的晋冀鲁豫部队突入大别山区,国军为了防止其攻入江浙核心区域,急调和粟裕作战的部队围攻刘伯承部。

最终虽然给刘伯承造成了相当惨重的损失,但是却让粟裕逐步扭转了被动的局面,开始准备发动大反攻。

很快彭德怀进攻山西国军控制区,国军被迫调用中原地带的几万人去山西增援,粟裕和刘伯承借机挺进河南。粟裕指挥了豫东战役,攻陷了国军防御力量薄弱的河南首府开封。之后又打了一系列出色的歼灭战,造成国军巨大的损失。但是豫东的最后一仗由于兵力过疲,粟裕还要强攻黄百韬部,结果部队遭受了一定的损失。整个豫东战役解放军使用20多万部队作战,歼灭国军4万人,粟裕自己损失大约3万人。需要说明的是,豫东战役和以往的战役不同。解放军用大兵团和国军大兵团在中原一带硬碰硬,并且重创了国军。此战大大振奋了解放军的士气,也击跨了国军对于大兵团作战的部分信心。

到了1948年中期,解放军的主力仍然没有遭受过严重打击,他们通过土改地区的大征兵和改编俘虏迅速恢复了实力,正规军实力维持在150万,还有70万地方军队,作战部队97万人。其中东北林彪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背靠苏联和神话般的指挥,林彪部队在那三年突增了60万人。

国军方面正规军已经减少到218万,除去必须在广大地域驻守的部队,作战部队只有98万人。

双方武器的差距也进一步减少,根据美国军事专家分析,此时国共重武器的比例已经接近1:1。东北和苏联的兵工厂还可以源源不断地补给弹药。

从中原回到山东以后,粟裕在山东的部队已经取得了兵力上的优势。在之后一系列的战斗中,粟裕逐步控制了山东的几乎全部农村和中小城镇,只有济南,青岛等大城市仍然被国军控制。

很快,威海又被粟裕夺回,大量的军火物资又开始源源不断的运到山东,华野也恢复了强大的打击力量。粟裕决心立即攻占济南,彻底占领山东全省。

此战粟裕的优势非常明显,他可以使用32万部队围攻济南,济南守军是粟裕的老对手——王耀武的12万人。

虽然济南有日伪建立的比较完整的防御工事,但是无法抵抗华野重炮的密集轰击。在粟裕数天猛烈的进攻下,国军吴化文部2万人临阵倒戈,国军整体防御立即崩溃。

需要说明的,吴化文此公的人品可不敢恭维,他在抗战中投降日本人成为汪伪的上将,日本人垮台以后又加入国军,在内战中一度追着粟裕的屁股猛打。到了济南战役,他又投降了解放军,成为解放军军长。他带着4个老婆,在1962年善终。想想和日寇血战数十场,还断了一条腿的张灵甫的下场。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嘲弄人。

10天内,粟裕攻下济南城,国军10万守军全军覆没,解放军损失2万多人,另外还缴获各种火炮800多门。济南战役胜利以后,华北华东解放区连成一片,下面就是战略决战的淮海战役了。

淮海大决战――粟裕占头功

需要说明的是,在淮海之前,毛泽东曾经试图让粟裕组织10万军队渡过长江南下作战。但是粟裕认为10万大军渡江没有把握,即使渡江成功也必须丢弃大部分辎重和装备,无法进行大兵团作战,所以断然拒绝了。

当时粟裕的直言拒绝让毛比较生气,认为是粟裕没有战略眼光,看不到南下渡江的战略意义。事实证明粟裕是对的,没有以10万指战员的生命冒险,此举也得到了陈毅,刘邓的支持。

淮海战役中,粟裕也是头功。淮海作战是粟裕的华野和刘伯承邓小平的中野——共60万人联合作战。

但是由于挺进大别山以后遭到国军主力的连续不间断打击,到了48年,中野13万大军只剩下5万人。到了49年也只剩下7个纵队,每个纵队人员和装备都只有六七成,基本没有什么重炮(重武器在大别山战役中都扔掉了),没有什么攻坚能力,阻援还勉强可以,总数大约是11万人。

而粟裕的华野有15个满员纵队和一个特种兵纵队,实力远超过中野。

实际上,淮海的第一个大战役就是粟裕利用国军将领何基沣、张克侠的叛变,出乎国军意料的切断了黄百韬兵团的退路。

如果不是这二人的临阵倒戈,黄百韬是可以顺利撤回徐州,完成会战部属的。

黄百韬也是粟裕的老对手了,这次黄也不差。他的四个军7万人在碾庄附近的十几个无险可守的小村庄居然死守了15天,造成华野4.9万人的伤亡。这是整个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损失最大的一仗。战败以后,黄百韬写了一份信,上面只有“黄百韬尽忠报国”几个子,他让副官把信转交给蒋介石,随后开枪自杀。

至于之后的围歼黄维兵团,是中野华野合力作战。但是合围国军淮海主力的杜聿明则完全是粟裕的华野独立作战。粟裕出色的判断出杜兵团的后退路线,使用10个纵队阻挡了杜兵团30万大军的退路,并且将其合围歼灭。

淮海战役共歼灭国军55万人,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就歼灭国军44万人。毛泽东也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下第一功。

三大战役彻底打垮了中华民国,其中二大是由林彪完成,而另外一个主要由粟裕承担。粟裕按战功足可以和林彪彭德怀列在解放军的三强。

淮海大战的胜利决定了国共大战的最终胜负。

之后,粟裕又指挥了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对金门战役9000解放军的全军覆没要承担一定的领导责任。事实上金门一战完全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战略冒进,第一批登陆的9000人上岸之后,登陆的船只就被国军火炮和军舰全部摧毁。导致登陆解放军根本没有后援和粮弹的补给。防守国军数量高达2万多人,又有火炮和坦克等优势。几天以后,登陆的解放军补给全部断绝,又被优势敌军包围,很快失去战斗力。该战解放军伤亡2000多人,被俘却高达7000人。

此时粟裕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建国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

建国以后粟裕接连经历了二件大事情,就是授衔和被批判。

意外失去元帅军衔

1955年授衔时,粟裕没有成为十大元帅的一员,而是成为一名大将。如果单凭战功来说,就算不提之前几十年的几百场血战,单单粟裕指挥的淮海一战的赫赫战功,一个元帅还是理所应当的。

但是粟裕最终只是十大将的一员,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不合常理的。估计粟裕吃亏可能还是以下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官场都是按资排辈,讲究人际关系,并非你能力强就有相应的好位子。

粟裕比起战功可以算得上全军前三强(另外2人是林彪和彭德怀),但是如果比起其他方面来,粟裕的起点较低,资历也比较抵,更不会搞好官场人际关系。

粟裕自己是士兵出生,一生从没有进过专业军事院校,可以说是自学成才,用彭德怀话说就是丘八出身。并非十大元帅中的大多军事院校派的学院派。

谈起资历,在南昌起义期间,十大元帅中的朱德、贺龙、刘伯承、聂荣臻、陈毅、叶剑英六人已经是当时红军支柱一级的指挥官,林彪的资历低一些,但是后面的战无不胜也可以弥补了。至于彭德怀就不用说了,从平江打到朝鲜战争,二十多年一线戎马生涯。

粟裕南昌起义的时候只是一个警卫班长,一个普通的战士而已,和他们相比资历要差一些。

但是,关键在于徐向前和罗荣桓二人,前者虽然也是四方面军的悍将,但是内战的表现显然无法和粟裕相比,后者只是政工干部,没有领导过什么战役——资历比前者还要逊色。

粟裕在内战期间很多时候并不服从中央的命令,而是根据自己判断行事。加上粟裕性格较为刚毅和执着,并不会和上级搞好关系,素来不受上级的喜欢。

粟裕没有成为元帅,老萨估计可能是上面对于粟一向对上级傲慢的一种惩罚。有些历史资料说是粟裕自己拒绝元帅的军衔。如果说是因为粟裕自己拒绝而没有授予元帅,显然也是不对的。因为当时罗荣桓元帅,徐海东大将,许光达大将也都拒绝自己的军衔,但是中央一个也没有批准。别人不批,为什么就批准了粟裕的。

莫名其妙的被批判

1958年,随着大跃进的开始,中央军委在毛泽东的授意下,开始对粟裕进行批判。该批判表面是来自于粟裕领导的总参谋部和国防部的矛盾。

但是实际上根本没有那么简单。

针对粟裕的批判开始是在军委的高层小会上开始,批判的主要原因是:一、一贯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二、向党要权、向国防部要权,争夺军队领导权限;三、向苏联告洋状。

其中最后一点当时居然给无限上升为里通外国,就现在看来倒是很小问题,无非是粟裕在坚持自己关于军区设置问题时候,曾经和苏联总参谋长谈及《关于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工作职责的书面材料》的事情。国防部认为粟裕把自己的内部矛盾说给苏联人听,丢了中国人的面子。这一点后来在周恩来陈毅的保护下最终没有成立,要不是这样,粟裕在文革中恐怕也不会有好运气。

另外二个就相对比较严重,但是现在看来也不是什么天大的罪名。粟裕一生大多数作战都是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敌后作战,这种环境下特别强调内部的指挥统一性,造成要权和排挤其他指挥官。这种情况在中共历史上也不少,如张国焘当年拥兵自重,项英叶挺的权力之争,粟裕老上级刘英还差点火拼掉不听命令的叶飞。

粟裕的个人性格是他被整的一个原因。粟裕是性格火爆的湘西人,除了性格的刚毅坚韧以外,他为人非常的固执己见,处事严厉,而且本人自视甚高,对于上级也不会拍马屁,从不迎合上级的意思行事,一句话――会打仗,不会做官。简单来说就是处事不圆滑,不世故,所以得罪的上级较多,一些下级对他也不满。

结果在一系列的斗争中,当年的一些老下级和老上级也站到了粟裕的对面。当然也有些将领讲了一些公道话,叶剑英说:粟裕怎么会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我看最多是有些骄傲罢了。海军司令肖劲光说粟裕为人正派,没有二心,是好人。粟裕的老上级陈毅也在大会上讲:如果说我和他有很大的分歧,经过昨天他的检讨,造成了我和他重新团结的基础,我个人表示欢迎。过去他在三野军事上贡献是很大的,这是不能抹杀的,战场指挥搞的很好,主要是打胜仗的。他转了就很好,欢迎他这个态度。

在这期间,毛泽东多次推波助澜。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批判粟裕的军委扩大会议从内部只有50名高级军官参加的军委会议猛增到1400多人的大型会议。毛泽东也几次到会或在中南海召集会议参加者进行座谈,把军内出现的所谓教条主义问题,上升到两条军事路线斗争的高度,同时激烈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在这种情况下,粟裕不得不一次次地在大会小会做检讨。毛泽东甚至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把粟裕作为军内的“坏人”点了名。结果,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认可对粟裕的不公正批判,并且通过了“解除粟裕总参谋长职务”的决定,并决定将他的“错误”口头传达到军队团一级、地方地委一级。粟裕由此被一贬到底,之后几十年再也没有接触到核心权力圈。

整粟裕的原因到现在也下能结论,但是后来陈赓大将说的话可能是最有道理的,他曾对粟裕说:古往今来,两种人最危险,一是功劳太大的人,一是不去迎合上司的人,你老兄这两样一样都不少,能不被整吗?

粟裕被打倒后一年,彭德怀由于直言大跃进的错误被毛泽东打成反革命集团。此时有人找到粟裕,说当时国防部批判你,彭德怀就是当时的国防部部长,必然逃不了关系。你不如趁此机会把你和彭的一些事情说出来。

但是粟裕大将为人还是比较正直的,他毫不客气地对来人说:我不愿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我自己的问题。我绝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浪的起伏。我相信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够说明自己。

粟裕虽然在1958年就被排挤出军委,还被调到军事科学院成为一个可怜的挂名院长(还是副院长)。但是粟裕也因祸得福,过早的失去全部权力和政治影响力,让他不属于任何集团,所以躲过了之后一系列可怕的政治运动。文革开始后,和粟裕一起战斗的老战友大部分惨死。

平反

十年文革的灾难对民族的破坏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政治事件,它的影响相当于一场可怕的战争。

1976年9月毛泽东去世,10月激进派也就是所谓的四人帮随之被粉碎,另外一个核心人物毛的侄子毛远新也被判处17年有期徒刑。邓小平复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曾经明确说过:要严肃对待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被错误批判的众多高级将领。

已经七十多岁且重病缠身的粟裕得到消息以后,迅速写出了申诉报告,要求平反。

但是出于某种无法理解的政治原因,这个申诉报告被搁置了,而且一搁就是近十年。1984年,重病缠身多年的粟裕大将逝世。

在他去世十年之后,他的夫人和老部下一直执着的为其平反而奔走。终于1994年,《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上公开发表了刘华清、张震纪念粟裕的文章,缅怀了粟裕不平凡的一生。还特别指出:“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从而恢复了粟裕的本来面目,粟裕的冤案从此昭雪。

结语

其实一个人的能力不管有多强,大多数时候并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更谈不上左右国家民族的命运了。九死一生和赫赫战功最终是为了什么,又有几人知道?

用粟裕大将晚年的一首诗作为结尾吧:

半世生涯戎马间,
一生系得几危安。
沙场百战谈笑过,
际遇数番历辛难。
松苍敢向云争立,
草劲何惧疾风寒。
生死沉浮寻常事,
乐将宏愿付青山。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