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红楼梦十二金钗与十二朵花

芙蓉与林黛玉

芙蓉原是荷花(莲花)的别称。但《红楼梦》中的〔芙蓉〕均指木芙蓉。芙蓉有两种,生于水中的叫草芙蓉,即荷花(水莲),生于陆地的叫木芙蓉。木芙蓉八、九月间开花,花冠白色或淡红色与荷花一样鲜艳,《广群芳谱》中称此花“清姿雅质,独殿众芳。秋江寂寞,不怨东风,可称俟命之君子也。”

曹雪芹的《芙蓉女儿诔》却是一篇璀璨绮丽的杰作。在这篇诔文中,作者把芙蓉和芙蓉女儿,合二为一,给予至高至美的评价。“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可见,在曹雪芹的心目中,芙蓉是不同凡俗的奇葩。

“芙蓉女儿”指的是谁?看似指晴雯,实际上指的是林黛玉。小说中写到宝玉斟酌“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两句诗,“黛玉听了,忡然变色”,这就是一种暗示,说明晴雯实际上是黛玉的影子。总之贾府对晴雯的迫害,也是对黛玉的打击。《芙蓉儿女诔》的字字句句,都可以当作用用血泪写成的给黛玉的祭文。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写众人抽花名签子行令。黛玉抽到的就是一枝芙蓉,题著“风露清愁”四字,并系著一句旧诗“莫怨东风当自嗟。”可见曹雪芹是把林黛玉比作芙蓉的。唐人咏芙蓉诗曰:“水面芙蓉秋已衰,繁条倒是着花时。平时露低峦红脸,似有朝开暮落悲。”以芙蓉比黛玉,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牡丹与薛宝钗

宝玉生辰那天晚上,怡红院里“群芳开夜宴”,行抽花名签子酒令,薛宝钗抽到的是一枝牡丹,题曰:“艳冠群芳”。系诗一句:“任是无情也动人。”这是唐代罗隐所作的《牡丹花》诗中的一句,原诗云:“似其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牡丹,以浓艳芬香著称,素有“国色天香”之誉,在百花中居特殊地位,又称“花王”。它盛开的时候,雍容华贵,很像一位浓妆艳抹、珠光宝气的贵妇人。所以历史上流传著许多牡丹与贵妇人的故事。

曹雪芹为什么把薛宝钗比作牡丹?据我的看法,主要是从身分、性格和外貌上着眼的。薛宝钗是金陵四大家族之一,拥有“珍殊如土金如铁”的薛家的名门闺秀。贾府上下对她另眼看待,就因为她有百万家财作为坚强后盾。毫无疑问,她像牡丹一样,可以归之于贵妇人的行列。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是:外表冷漠,内心炽热。你看她《柳絮词》的结句:“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真是一副雄心勃勃的样子。在对待贾宝玉的关系上,薛宝钗也是表面上温柔沉默,佯装不知有“金玉良缘”之事,实际上内心深处早就萌动着爱情。休看她看见袭人在为宝玉绣五色鸳鸯兜肚,就油然产生艳羨之心,终于情不自禁地拿起来替她代刺(见第三十六回),这不是天机泄漏,爱情在爆发吗?一句话,宝钗的内热外冷的心态,怡似一朵含苞未放的牡丹。

此外,薛宝钗肌肤丰腴,容貌端庄,白嫩的圆脸,水灵灵的大眼睛,丰满的身材,难怪宝玉看见她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羨慕之心,想去“摸一摸”。她像谁呢?根据作者曹雪芹的暗示,她很像杨贵妃。第二十七回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就明确地把宝钗和黛玉比作杨玉环和赵飞燕。有一次,宝玉偶一不慎,对宝钗说:“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结果惹得宝钗勃然大怒,回敬他说: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见第三十回)这都可以说明,薛宝钗的外具有杨贵妃的特征。联系到历史上许多诗人把杨贵妃与牡丹浑为一体的事实,那么,把薛宝钗比作牡丹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迎春花与迎春

百花丛中有迎春花,《红楼梦》贾府里有迎春,这也是一件巧事。迎春花是木犀科的落叶灌木。先花后叶,小枝细长有角棱,分披下垂,舒展如带。花冠通常六裂,形似喇叭,未开时略带红晕,开放后呈金黄色。既可露植,也宜盆栽。原产我国中部、北部各省,为各地常见的栽培观赏植物。由于它耐寒性、适应力特强,常在早春带雪冲寒开花,故名“迎春”。

贾府里二小姐迎春,除了名字与迎春花相同外,在品行方面几乎很难找到共通点。她是贾赦之女,贾琏同父异母妹,庶出。第三回写她的外貌:“肌肤微丰,合中身才,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可是她的性格却是出奇地反应迟钝,懦弱无能。正如兴儿所说:“二姑娘的浑名是‘二木头’,戳一针也不知唉哟一声。”贾府里的众小姐,差不多谁都有一手,不是能诗,就是善画,独迎春才具平庸,没有什么专长。

如果说,迎春花是最早开放的花朵的话,那么迎春恰恰是大观园最早出阁的闺女。可惜她迎来的不是明媚的春光,却是金风萧瑟的晚秋。这不由人想起宋代刘敞的一首咏迎春花诗:“秾李繁桃刮眼明,东风先入九重城。黄花翠蔓无人顾,浪得迎春世上名。”迎春迎春,也是虚有其名!

曼陀罗与惜春

曼陀罗花,夏秋间开。花冠呈漏斗状,形大色白,单生叶腋或枝叉间,多野生,也可供栽培。原产印度,花名亦系梵语音译。《广群芳诗》引《法华经》曰:“佛说法时,天雨曼陀罗花”。看来,此花与佛门有缘。

《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七,画的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判词云: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这显然写的是贾惜春。《红楼梦曲‧虚花悟》也作了类似的提示。

贾敬之女、贾珍胞妹、贾府四小姐贾惜春,由于年龄较小,在书的前半部还看不出性格风貌和思想倾向。给人印象较深的是,她能绘画,曾受贾母之命,画《大观园行乐图》。她虽不工诗,但也参加诗社,雅号“藕榭”。如果对大观园里风光旖旎的现实生活没有某种程度的热爱,很难想像她会附庸风雅,去参加这些吟诗作画的活动。

从根本上说,惜春的孤僻狷介的性格是触发她与妙玉志趣相投的内因。她从极端个人主义发展到“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如果说,佛教宣扬“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话,惜春恰恰违背这一佛教真谛,实际上她只图逃避现实,以求个人的精神解脱而已。

牵牛花与巧姐

白石老人爱画牵牛花。尝见一题跋曰:“子借山晓霞山之西、大岩山之东。岩之牵牛常有花大如斗。”牵牛花,俗称喇叭花,农村山野最为常见。但“斗大”的牵斗花却见未所见,闻未所闻。牵牛花开于秋季。可能因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而得名,寄托著古代劳动人民对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和平生活的企望。它是属于草野小民,而不属于贵人雅士。

《红楼梦》里列入“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巧姐,系王熙凤所生,当然是一位金枝玉叶般的闺阁小姐。但由于年龄幼小,性格尚未形成,作用尚未发挥,所以在小说中处于不显眼的陪衬地位。

第五回宝玉看到《金陵十二钗》正册上画有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织,其判云:“势败休云贷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这里,“刘氏”当然是指刘姥姥,“巧”字是双关语,是凑巧,也指巧姐。

根据这个判词以及脂砚斋的几处批语提示,巧姐的最后归宿大致是这样的:贾府抄没“势败”,凤姐身死“家亡”以后,巧姐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被她的“狠舅奸兄”勾结串通,企图把她卖于烟花巷。就在这危急关头,巧遇原来受凤姐接济的刘姥姥,把她救走,成了巧姐的“恩人”。后来,刘姥姥把巧姐招到家里,与板儿结成夫妻。板儿靠著耕作家里的“两亩薄田”,巧儿靠勤劳纺织,在荒村里过著自食其力的安定生活。(续书后四十回写她嫁与乡村周财主之子,已背离曹雪芹的原意。)

巧姐生于七夕,又因村妪刘姥姥得名,最后与板儿结婚,像牛郎织女那样度日子,真是一连串的巧合,她与生长在农村里的牵牛花大概有不解之缘吧!

昙花与贾元春

“昙花一现”是一句成语。昙花,仙人掌科。肉质植物。花生于叶状枝的边缘,大型,白色,美麓芳香,难得开花,夜开晨即萎谢。印度梵语叫优昙钵花。《妙法莲花经‧方便品第二》:“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这就是这句成语的来历,常用来形容事物一出现就很快消失。

《红楼梦》写了贾府赫赫扬扬的盛况,其实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此中有一个足以使贾府烈火烹油、鲜花著锦的人物,当然要算贾元春。《红楼梦》用整整几回篇幅,写贾妃省亲之盛,真是银子花得淌海水似的,可是贾妃见到贾母、王夫人等人,并没有畅怀欢乐,相反,却悲悲切切,说什么:“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儿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足见在封建社会极权主义的统治下,虽身为贵妃,实际上也没有人身自由;如同越是娇贵的花越没有生命力一样。

贾元春在《红楼梦》里出场不多,但作用却不小。有一次,她赏赐给众姊妹礼物,独宝钗与宝玉相同,这就透露出她在宝玉择偶问题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倾向性,给宝黛婚姻制造了障碍。同时,贾赦、贾珍、贾琏等人因为有贾妃这一政治靠山,促使他们胆子越来越大,更加仗势欺人,胡作非为起来。再则,贾府通过元春,密切了与宫廷的关系,打点进贡,太监勒索,开支吕日繁,实际上也加速了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的崩溃和衰亡。

第五回关于元春的判词,写道:“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据第九十五回所写,贾元春因病于卯年寅月、十二月十九日薨逝,存年四十三岁,正应了“虎兔相达”之谶。毫无疑问,贾妃一死,贾府立即风雨飘摇,大故迭起,忽喇喇似大厦倾了。《红楼梦》告诉我们:贵妃娘娘贾元春像花一现,荣华富贵的荣宁二府也像昙花一现。

梅花与李纨

梅花是高洁的花,坚贞的花。在严冬腊月,百花凋谢,独梅花冲寨放苞,一枝挺秀。《红楼梦》里的李纨,虽是一个女性,却也有宋代诗人林和靖那样的高致。如果说贾府是一个藏污纳垢、勾心斗角的是非之地,那么李纨却始终淡泊清雅,洁身自好,大有“不受尘埃半点侵”之概。

李纨的结局如何,曹雪芹没有明文表述。可以想见,在贾府大难临头、一败涂地之时,她一定也是不改初衷,经受得起岁月的煎熬。也许正像报春的梅花一样,还预示著复苏的希望。第五回里的判词中不是有“凤冠霞披”的暗示吗?

最能表现李纨性格的是,大观园住进贾府里的哥儿姐儿时,李纨分住的是稻香村。据书中描写,这稻香村就是“数楹茅屋”、外面“边就两溜青篱”,“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俨然是一派“竹篱茅舍”的农家风光。这在花团锦簇的大观园中真是别具一格,非常符合李纨清心寡欲、自甘寂寞的情趣。

李纨是大观园里的高人逸士,是贾府里的贤妻良母,也是封建社会“三从四德”的牺牲品。曹雪芹塑造这个妇女形象,充满著矛盾复杂的心情。他似乎赞美她的德行和操守,又对她凄凉的遭遇和不幸的命运寄予深深的同情。尽管书的结尾可能要给她一点“亮色”,但就李纨一生来说,仍不免归入“薄命司”。

宝玉生辰那天晚上,李纨抽到的是梅花签,上面写着“霜晓寒姿”并系上王淇的诗句:“竹篱茅舍自甘心”。拿梅花来比拟李纨,可以说是当之无愧!

罂粟花与熙凤

罂粟夏季开花,有大红、桃红、红紫、纯紫、纯白等色,灿然艳丽,因而有“含烟带雨呈娇态傅粉凝脂逞艳妆”之称,果实为蒴果,内有种子如粟粒,果未熟时,采取乳状白液可制鸦片,含吗啡及其他生物,吸多成瘾,就可以使人形销骨立,精神萎靡致死,但少量入药,却有镇痛、镇咳和止泻的效用。

《红楼梦》里的琏二奶奶,当家人王熙凤就像罂粟花。她艳若桃李,毒如蛇蝎。正如兴儿形容她:“嘴甜心苦,两面三一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跌打翻滚,哭笑撒赖,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王熙凤是一个劣迹昭著、罪恶累累的悍妇。但是,我们还得承认她也是荣国府里最聪明、最有才能的智囊和灵魂。在这个上上下下几百口人的大家庭里,唯有她能八面玲珑、四出周旋,处理极复杂的人事关系;也唯有她能束借西挪,应付入不敷出的浩繁开支。她对贾府的种种弊端以及日益严重的危机心明眼亮,十分清楚。在协理宁国府治丧期间,她生杀于夺,威重令行,表现出办大事的魄力和本领。如果生活在政治清明的时代,让她循着正道施展才华,或许是一个女中豪杰,巾帼英雄。

华贵艳丽,具有复杂性格的王熙风,恰似毒品与良药的混合物,比之于罂粟花,也许相去不远吧!

杏花与贾探春

杏花三月盛开,红红白白,明艳烂漫,为春天增添色彩,大有闺阁之态。古人咏杏花的诗词极多。宋代韩琦的一首七律云:颗颗装成药灶牙,日边开处近彤霞。真宜相国栽培物,更是仙人种植花。高行出群犹仰慕,香名超格合洪夸。诸贤继有群芳会,欲奉欢游诀自差。这首诗赞誉杏花是“相国栽培物”,“仙人种植花”,“高行出群”,“香名超格”,简直把它捧到天上去了。

《红楼梦》里贾府三姑娘-探春是一位“杏花型”的闺阁小姐,她“才自精明志自高”,有远见、有心机、有抱负,有作为,敢说敢作,办事练达。

仙客来与可卿

据第五回所写,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子告诉他,泰可卿原来还是警幻仙子的妹妹,是仙界中的来客。遣不能不使人想起百花丛中也有“仙客来”这一花名。据周瘦鹃《花木丛中》一书中介绍:“仙客来属樱草科,原产波斯,是多年生的球茎草木,球茎多作扁圆形,顶上抽叶,形如心脏,绿色中略带红褐色,叶厚而光滑,背面有毛。在冬春之间,一片片的叶子从花茎中抽出来,顶上就开了花,花只四瓣,有红、白、黑紫、玫瑰紫诸色,花瓣上卷,花心下向,活生生地像兔耳”,所以又称兔耳花。

在“金陵十二钗”中,秦可卿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但是,曹雪芹对这个人物,却处处以曲笔写出,以致人们对她的品行留下许多疑点。因此把秦可卿比作仙客来,只因她的事迹非常可疑。她不可能是凡尘中人,只能是来自仙境之客。

海棠与史湘云

海棠在百花园中也是娇艳的名花,传诵著许多动人的典故和杰作。宋代释惠洪,《冷斋诗话》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杨贵妃,刚巧贵妃酒醉未醒。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醉颜残妆,鬟乱钗横,不能再拜。唐明皇笑道:“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以醉美人来比喻海棠春睡,真是一个奇妙的联想。到了宋代,苏东坡根据这一典故,写了一首“海棠”诗:“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又把海棠比做睡美人。明代的“风流才子”唐伯虎又根据苏东坡的诗意,画了一幅“海棠美人图”,【六如居士全集】卷三有【题海棠美人】诗云:“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从此,名花美人,香梦沉酣的艺术意境成为诗人画家们的一个熟典。

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时候,似乎也对这个熟典特别感兴趣,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引用套用,反复渲染。如第五回秦可卿房中挂有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第十七回,给怡红院提匾额诗时,一客曰:“‘崇光泛彩’方妙。”第十八回,宝玉《怡红快绿》一诗中有句云,“红妆夜未眠”,这都是把海棠比做睡美人的例子。但最有趣的是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卧芍药珚”地一段精彩描写。湘云真的“在花从中一个石凳子上睡着了,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嚷嚷地围着她,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今。….”

这段文字虽然说的是“芍药花”,实际上却仍是“海棠春睡”典故的翻版。所以第六十三回,湘云抽到的是一根海棠签,题著“香梦沉酣”四字,诗云:“只恐夜深花睡去”。黛玉笑道:“‘夜深’两个字,改‘石凉’两个字。”众人便知她趣白湘云醉卧的事,都笑了。怡红院里掣花行酒令,有些签如同判词,有评价人物,暗示命运归宿的深意﹔有些签却只联系某一故事情节。湘云与海棠,就属于后一种,主要是照应她有睡在花丛中的一段趣事。

梨花与妙玉

妙玉是大观园里的一个特殊人物,她本是苏州人士,出身于读书士宦之家,因从小多病,不得已皈依佛门,带发修行。贾府知道她是官宦小姐,精通文墨,特下个帖子请她进来,寄居于拢翠庵。

正如邢岫烟所说,妙玉“为人孤僻,不合时宜”。她的最大特点是爱洁成癖,自命清高。刘姥姥因为在拢翠庵喝了一口茶,妙玉嫌脏,就把一只成窑五彩小盖衷不要了。甚至连宝玉、黛玉都要遭她奚落,被斥为〔俗人〕,可见其放诞怪癖,目中无人,不近情理。这位姑娘,与现实之间不可克服的矛盾,也是她内心世界不可克服的矛盾。第五回的一首判词和一支《世难容》写她:“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悼泥中。”

妙玉应该比喻什么花?或可比作梨花。梨花靓艳寒香,洁白如雪﹔为其过洁,也最易受污。每当春暮“雨打梨花”,飘落尘埃,常使人有西子蒙尘的联想。元好问有《梨花》一诗,最形象的刻划梨花的品格,也可以说是对妙玉一生的写真:梨花如静女,寂寞出春暮。春工惜天真。玉颊洗风露。素月淡相映,速然见风度。恨无尘外人,为续雪香句。孤芳忌太洁,莫遣凡卉妒。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