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留学被称“读书种子”的陈寅恪

1902年,还没成年的陈寅恪(1890-1969)就开始了长达16年的海外留学生涯:先是以自费生身份到日本,留学4年后因病回国;1910年自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1914年回国;1918年7月,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梵文与巴利文,兼及印度哲学与佛学;1921年二赴德国,仍入柏林大学,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学习中亚古文字、蒙古语。

如此丰富的留学经历,让陈寅恪拥有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等语言的能力。第二次留学德国期间,陈寅恪的生活费由江西省教育司公费资助,因时局动荡,款项难有保障,生活困苦。“经济来源断绝,父亲仍坚持学习。每天一早买少量最便宜的面包,即去图书馆度过一天,常常整日没正式进餐。”陈寅恪女儿陈美延回忆。

当时留学国外,很多人就是为了一张文凭,好回国有个好工作,有些学生则专为学术而学术,对什么硕士、博士学位并不在意。青春时光都拿来留学的陈寅恪却是啥学位都没有。这是因为陈寅恪读书如天马行空,兴起而学、兴尽而歇,只要听说哪里有好大学、好教授,他就去旁听,以掌握知识为目的。

在柏林苦读期间,他被时人称为“读书种子”。在此期间,陈寅恪常与朋友相约去某同学寓所或到康德大道的咖啡馆清谈。陈寅恪经常谈及国家将来的政治、教育、民生等问题,如民生须尽量开发边地与建设新工业等。

当时在德国及欧洲的中国留学生,除了官费与自费,还有勤工俭学的方式。

陈寅恪在欧洲游学期间,特别注重各史中的志书,如《史记•货殖列传》、《汉书•艺文志》、《晋书•天文志》、《隋书•天文志》、《新唐书•地理志》等。他诵读了十三经,每字必求甚解,奠定了一生精考细推的治学方法。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