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施华洛世奇千元水晶饰品变玻璃 到底谁误会了?

施华洛世奇店里千元的“玻璃”,和东海之滨地摊上十几元的水晶,它们之间的差距在哪里?虽然施华洛世奇还算不上奢侈品,但是人们对待施华洛世奇的态度,和对待奢侈品有着相似的本源。追随式的消费和基于囤富理念的收藏,让人们对奢侈品的理解进入一个误区。终有一天,人们会意识到,真正无价的是人赋予产品的创造价值,而并非材质本身,因为无论在任何时候,人的劳动和智慧,才是最可宝贵的东西。

当你一向珍爱的水晶饰品变身“玻璃”,是不是会很受伤?近日,知名的首饰品牌施华洛世奇,其产品被某媒体大肆曝光实为玻璃造,也在坊间掀起不大不小的风波。其实,如果你曾去查阅这家公司的资料,就会发现这家公司自诞生起,就一直生产并宣传的是“人工水晶”,也就是昂贵玻璃,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切割工艺上。媒体人的“常识性无知”和消费者的惯性认知,才造成了今日的误会。

不知道这样的“曝光”让施华洛世奇如何感慨和诧异。其实施华洛世奇品牌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独一无二的创意、完美精湛的切割工艺、百年如一的质量水准上,而并非材质。就像是被国人看做奢侈品代表的LV包包,其传统的防水帆布的材质,也曾让无数人难以置信一样的道理。

虽然施华洛世奇还算不上真正的奢侈品,但是人们对待施华洛世奇的态度,和对奢侈品的态度有着相似的本源。

国人心目中的奢侈品,很长时间以来,都有着囤富的内涵。就好比对金银饰品的热爱,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金银这些贵金属的迷恋。而在此基础上对奢侈品的认同也更显得盲目。就如同人们为了优雅去买Burberry,抑或为了感受爱而去买Tiffany这样的情节,很长时间都很难植入国人的内心。这也使得中国传统的以产品本身价值去衡量产品的习惯,在施华洛世奇身上得到了重演。

另一方面,在奢侈品消费尚且稚嫩的中国,人们对奢侈品的消费更多数是一种追随式的消费。很少有人去关注奢侈品背后的故事,或是去分辨奢侈品在工艺和技术上的含金量。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消费者得知自己千元买了一块玻璃制品时候的上当心理,这也是一线销售人员刻意模糊“仿水晶”这三个字的最终根源。

实际上,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每一个奢侈品牌LOGO背后都有顶尖设计师的设计、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悠久的文化传承,它的无形价值总是远远高于有形价值。就像Prada、Chanel等一线品牌在创新面料研发上的昂贵投入,爱马仕、BV在皮具生产过程中严格的手工工艺要求,甚至是施华洛世奇为仿水晶增添光亮的彩白效果和独一无二的烫石技术等等。

这些,与我们传统的仅凭红木材质便价格不菲的红木家具,有着大相径庭的概念。

世界奢侈品协会今年1月份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奢侈品价格构成中原材料和加工成本仅占11%,品牌附加值则会占到55%。除使用价值之外,品牌价值是所有奢侈品牌不可替代的符号性资产,这也是他们与平价品牌最大的不同。这里也不再只是出售物品本身,而是引导消费者认同奢侈品牌的工艺和理念所带来的品牌价值,并甘心为之买单。

多年前,施华洛世奇选用了天鹅作为公司的标记,因为在希腊、罗马、印度和德国的神话故事里,天鹅象征着纯洁、力量和神圣不可侵犯。而在买施华洛世奇的人们中,又有多少知道这个品牌logo的涵义?也正是Burberry风衣上优雅的英伦文化特征,Hermes的Birkin手袋身上的传统手工和一对一的定制,让这些品牌有了高额的附加价值,否则这些品牌产品与遍及街头的A货又有何区别?希望有一天,人们对奢侈品的概念有真正的认识,因为真正无价的是人赋予产品的创造价值,而并非材质本身,而无论在任何时候,人的劳动和智慧,才是最可宝贵的东西。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