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6:平型关战斗真相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六

林彪师长在一线观察情况,他们在日军的射程之内

平型关战役大捷的并非是中共创造的,创造它的是平型关战役中的国军部队。创造平型关战斗大捷的,才是中共八路军一一五师。

在中日战争的历史中,一共进行了二十二次大规模的主力会战(双方参战兵力在十万人以上的会战),这些会战全部由国军完成。另外还有一千一百十七次中等规模的战役(双方参战兵力在一万人以上),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由国军方面完成,中共抗战记录里除了平型关战斗和几次被动的反扫荡以外,也很难找出其他的例子。而中共的百团大战也是由一连串的中小规模破袭战和伏击战为主,虽然参战八路军20多万人,但是并没有出现中日主力碰撞的局面。

这种结果是必然的,也是老萨在以后要专门写文说明的内容。

个人觉得中共当时的兵力和实力,在1944年之前是根本无法对抗战起到任何决定性的作用,最多只有若干辅助作用。这是客观的事实,也是真实的历史,当年中共负责人的毛泽东也曾经承认这个观点,无需要讳言。

至于1944年以后则是另外一回事了,此时中共已经可以一定程度上左右抗战的发展。但是他们显然没有什么作为,这就是政治方面的因素了。

好了不要扯远了,回到平型关。

平型关相关的资料非常之多,而且非常之乱。台湾方面和中共方面的资料相差极大,各个方面甚至作战地图都没有什么共同点。而日本战史和二者也有一定的区别。老萨参照现有三方十几份资料写了这篇小文,这是说明一些事实,对于具体东西并不作太深入的研究。

中共平型关战斗的背景

中共平型关战斗是国军平型关战役的一部分,而平型关战役则是规模宏大的国军太原会战的一部分。

七七事变爆发以后,日军一直试图和国军主力在华北平原一带决战,从而一举歼灭国军主力,迫使国军和谈,从而轻松解决所谓的“中国事变”。

而作为国军军事高层,尤其是蒋公清醒判断,华北平原一带是日军机械化部队发挥威力的地方。当时日军火力较中国军队强大的多,配有数量众多的轻重机枪,各种口径火炮和装甲部队。而当时国军中央精锐也没有什么重装备,地方军阀部队甚至连轻机枪也没有几挺,连步枪手榴弹都是自己地方兵工厂土造的。根据一战的经验,战斗中伤亡七成以上都是由多人操作的重武器造成的,而国军的重武器数量质量都远远和日军无法相比。据当时德国美国军事专家客观估计,日军一个1100人编制的大队(编制相当于中国的营)就配有一个独立的重机枪中队(连),配有12挺重机枪和充足弹药。另外还编有一个火炮小队,配有二门火力强大的九二步兵榴弹炮。相比起来国军一个团往往也只有三四门迫击炮且弹药严重不足,而台儿庄战役中,第三军团一个军团才有4门山炮。日军一个营的火力至少相当于中央军一个团到二个团,相当于地方军阀不满员的半个师到一个师(地方一个师由于各种原因往往只有6000到7000人,装备连步枪数量都不足,重武器就更别提了)。

由于火力存在巨大的差距,国军如果想在战斗中获胜,就必须集中数量超过日军数倍的兵力或者利用地利和人和的优势。

华北平津一带都是平原,日军兵力在华北集结兵力达五个师团,总计十万人以上,还有数百架飞机和大量坦克。

如果国军此时集中几十万主力在平津一带和日军决战,必遭严重打击,这是不利于持久抗战的既定战略的。

所以国军一方面在上海开战,把日军引入地形复杂和抗日情绪高涨的中国中南部一带,一方面把主力集中在华北的山西高原山区,从而威胁日军华北主力的活动,迫使日军进入山西作战。


注意二边的悬崖,平型关是伏击的好地形

平型关战役和太原会战的关系

日军被迫进入山西作战,国民革命军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首先制定了大同会战计划,但是李服膺部防守不利,导致防守永嘉堡、天镇间的国防工事很快失守,李部又擅自后撤导致日军于9月13日攻占大同。之后阎锡山下令将李服膺押送太原枪决。

大同失陷以后,日军立即转向太原进攻作战,日军第五师团(板垣师团)一万多人开往平型关方向指向平型关,意图抄雁门关后路,然后夹击太原。

此时阎锡山从新制定了太原会战计划,整个太原会战包括平型关战役(非中共平型关战斗),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等大规模战役,而国军平型关战役只是太原会战其中的一个战役而已。

再说说中共平型关战斗和国军平型关战役的关系。

平型关战役在1937年8月28日,由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制定,计划书的名字为《第二战区平型关战役计划》。战役目的在于以该地区山地大量歼灭日军有生力量,以主力部属在天镇、阳高、广灵、灵丘、平型关等地区,以一部控制大同、浑源、应县附近,以策应各方面之战斗,相机转移攻势。

以逐次抵抗的方式诱敌深入到平型关西侧的繁峙县砂河以西地区,然后截断平型关要隘,集中兵力从五台山、恒山南北两面发动钳击,会歼日军于滤沱河上游的大营砂河间盆地内。

简单说平型关战役就是一个大型的伏击战,把日军主力引诱到平型关正面,配合侧翼雁门关一带,最终通过若干次战斗将其主力歼灭或者重创。

平型关战役参战兵力有11个军的番号,8多万人,战线约有200公里。参战主力是第33军,军长孙楚;第15军,军长刘茂恩;第17军,军长高桂滋;第35军,军长傅作义;第61军,军长陈长捷;第2军,军长郭宗汾;第34军,军长杨澄源;第19军,军长王靖国;

另外还有中共的第8路军:有第115师,师长林彪;

整个平型关战役包括以下若干战斗:国军团城战斗,中共平型关战斗,团城反击战,鹞子涧战斗,东跑池战斗,茹越口战斗等等,大小战斗数十次,平型关战斗只是其中的一个。

至于平型关战斗八路军出动三个团6000多人,其中至少4000多人参战,结果歼灭日军800多人,这个后面老萨会来论证。

总之,太原会战中日军参战总兵力约合4个半师团共14万人,结果在国军打击下伤亡近3万人;中国军队参战总兵力6个集团军计52个师(旅)共28万余人,伤亡超过10万人。

而太原会战的平型关战役中,整个平型关战役中根据日本战史,日军参战部队有第5师团主力一万多人,察哈尔兵团一万多人,共二万多人。日军伤亡人约5000人,伤亡接近五分之一,也算是比较惨重,中国方面伤亡则超过一万人。

以此来看平型关战斗在太原会战中的作用,一目了然了吧!

平型关战斗过程的简述

1937年8月21日,日军开到平型关下,它们是第5军第21旅团长三浦敏事少将的先头部队。该部由粟饭原秀大佐指挥,有4个大队(四个营)和1个火炮大队,数量大约4000多人。他们向驻守此处的晋绥军第8旅发动全面进攻。另外,第21旅团还有一个联队的兵力绕往平型关侧后方,日军进攻平型关数量很快增加到5000人。

同时日军也向团城口、鹞子涧和东西两跑池一带全线进攻,双方血战二日,伤亡都很惨重。

23日,阎锡山急令傅作义率预备军增援,并调第71师、72师、新编第2师立即参战。同时下令按照既定计划,分五路攻击已经聚集在平型关附近的日军。

第一路是:郭宗汾的七十一师一个团,负责进攻蔡家峪和小寨。

第二路是:郭宗汾的七十一师另外二个团,负责进攻王庄堡。

第三路是:郭宗汾的七十一师另一个团,作为前二路的郭部。

第四路是:孟宪吉的独立第八旅一部,进攻辛庄。

第五路是:林彪的一一五师,负责进攻蔡家峪。

当日,朱德、彭德怀向115师下达了:115师应即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机动侧击向平型关进攻之敌的命令。

24日,傅作义增援的两个旅到达平型关前线。日军由于深感兵力不足也又增兵5000多人,双方继续在平型关一带激战

24日晚,115师冒着大雨在平型关一带设伏,同时师长林彪在电话上向同孙楚将军报告:我师已达目的地,准备明日拂晓出击,请你们派部队协助,先把此股敌人歼灭。孙楚回复:好,我命郭宗汾师长率4个团从平型关左翼出击。

25日第三路国军在进攻的路上遭遇团城口附近和日军一部突然遭遇(此时日军已经占领了鹞子口,团城口和六郎城),双方从早晨激战到中午,伤亡都很大。

由于此处是平型关战役的关键,如果失守会严重影响整个占据。郭部急调郭部第二路二个团来增援,同时命令部下的附近的金宪章新编第二师代替第二路进攻王庄堡,新编第二师很快打到王庄堡外围。第一路一个团(三四一团)帮助林彪的一一五师打了一下,最后在上铺西和一一五师会师。

之后郭宗汾很快把五路部队和二个旅等后续部队集结起来,将日军包围并且最后在27日全线反攻,收复了日军占领的鹞子涧,团城口等地。

25日早晨,日军第21旅团运送给前线补给的一支辎重部队和一支从平型关向后方行进的汽车部队进入115师的埋伏圈,战斗随即爆发。激战7个多小时,埋伏圈内日军基本被歼灭,日军前来救援的部队也被八路军所阻击住。

这就是平型关战斗的经过,下面具体说说要点。

一.八路军歼灭的到底是什么部队

这方面的资料大陆,台湾,日本方面也是其乱无比。大陆方面因为政治原因说是日军主力和部分辎重部队,台湾方面则一口咬定是没有自动武器的运输部队,日本方面的资料则是说是文职人员和辎重兵,还有60人的护卫部队。

老萨分析了很久得出的结论是:被八路军打击的一共由三支部队,中伏的日军部队有二支,这二支部队面对面行军分别进入埋伏圈,不过双方没有会合,在相距几里的距离上分别被八路军伏击。另外还有一支救援部队被八路军在外围阻击。

其中一支是辎重运输部队

通过日本战史(《第二十一联队战史》)可以肯定,就是携带大批弹药,衣物,粮食等物资从日军后方灵邱向平型关前线支援的步兵第二十一联队(指挥官浜田大佐)的辎重部队。这只部队没有什么战斗力,成员有接近400人,其中有100人左右是二十一联队的后勤和文职人员,这些人是基本没有武装的,也没有作战的能力。还有约100人的运输兵,主要负责搬运辎重,类似于解放军的军工,他们也没有什么武装。前面的200人都是不能战斗的日军后勤人员,下面的就是战斗人员了。

首先是随车的武装押送兵,有20到30人左右,由于人数过过少他们大多配有机枪。这是辎重部队自带的押送兵。

还有就是一支加强骑兵小队(排)60,70左右人,负责保护车队的安全,小队长是高桥义夫。负责指挥这支部队的是第五师团情报参谋桥本顺正中佐,他乘坐一辆小汽车,自己还有20名左右卫兵。

这只部队为什么赶往平型关呢

因为驻灵邱日军第二十一旅团部接到第二十一联队天雨变冷,急需补给的报告,命第二十一联队辎重队用马五十匹拉大车七十辆,满载着军服、粮食、弹药,由灵邱向平型关方向前进。

联队辎重部队就奉命运送物资去平型关前线,同时排出一个加强排保护。

因为有武装小队保护,该联队的一些后勤和文职人员也随军前进,这是这支部队的行动原因。

可以看到,这只部队是基本没有战斗力的一支,所有战斗人员只有85人,其他200人都是没有战斗能力的非战斗人员。但是由于是辎重部队,所以运送很多物资,后都被八路军缴获。

八路军在蔡家峪一带对其进攻。

另外一支部队则是汽车运输部队

它从平型关向后方运动,据日本战史记载被袭的这支日军汽车队为日军第二十一旅团配备的汽车运输队。这支部队规模较大,日军中只有旅团一级才有这样的部队,配有大量汽车,负责运送旅团的送伤病员及补充粮食和弹药。

该部队赶回去的原因是因为平型关前线日军损失较大,需要补充,派新庄淳中佐带领两个汽车中队去完成这个任务。他们沿原路返回灵丘接运后方一个联队的援兵。所以这支部队的汽车很多,有一百辆左右。

走在最前面的是新庄淳自己的数十辆卡车,他载汽车队的几十名日军军官、士兵。后面紧跟着矢岛彦大尉率汽车第二中队,一百七十六人乘日产卡车五十辆。中西次第八少佐率汽车第三中队三十辆卡车在最后面。

这只部队由于汽车就有100辆,正副司机就要有200人,士兵军官人数较多,大约有一个大队的编制(一个营)。

据据日军第六兵站汽车队的战斗详报,日军汽车运输队包括:汽车队本部士兵7人,运输兵15人,矢岛汽车中队汽车兵176人(3个汽车小队――主要是驾驶员,1个汽车修理班,1个辎重兵班和1个随车卫队,共176人,50辆汽车。),合计198人。还有中西中队100多人,还有随车护卫的步兵1个小队50多人,总数大约有400人。

八路军在小寨村一带对其发动进攻。

大家也可以看到,这支部队战斗力也很弱,士兵有三分之二都是汽车兵,战斗人员只有100多人。

中共方面一面从不提这只部队的是向后方运动的。这是因为中共一直说他们歼灭的是日军主力部队,如果说明是向后运动的,老百姓就会很疑惑,为什么日军主力部队不去前线而撤退去后方。所以老萨一直说,在历史上要撒一个谎,就要撒另外的十个谎来支持。一环套一环,最终整个历史大部分都是谎言,这是很可悲的。

第三支是救援部队

还有一支日军部队也和八路军作战,这就是前来救援的日军部队。这支部队是第三大队正在进攻的平型关的主攻部队,在得知汽车部队中伏以后,他们立即抽调第9,第10,第11和第13中队,一共有3个中队的兵力(3个连)去救援。结果在路上被115师的685团狙击住,不能前进。

这只救援部队就是货真价实的野战部队了,所以战斗也是最为激烈的。不过八路军685团一个团兵力在利用山地优势地形,狙击住一个日军营几个小时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不过战后统计,由于来援日军实力比埋伏圈中的要强太多,八路军阻援部队伤亡较重,占整个战斗伤亡的一半左右。

二.日军到底被歼灭多少人

中共方面最早是说歼敌三千,战时由于宣传需要开始说成歼敌一万,这种夸张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千的数字建国以后一直使用到80年代,到了90年代中共历史学者开始说明平型关歼敌1000多人,这个数字沿用到今天。

相比来说,日本方面在战时大言不惭的自吹只有60人被歼,这显然是搞笑的。战后日本历史学者先后有伤亡200多人和1000的数字。

老萨研究的结果是如下:参战日军一共有1500人,包围圈中歼敌700人左右,包围圈外面歼敌100人左右,歼敌总数800多人。

日军辎重部队被全歼

根据各方面资料,赶往平型关的日军辎重部队是被全歼了,没有一个幸存,死亡大约400人。

资料一:日方资料

日方战报:公路竟被我军辎重车辆、层层叠叠的人马的尸体堵塞着了,救援的第三大队仅仅在半山腰发现3名重伤的伤员。

日军战后回忆录:林彪的部队在通路两侧的山崖上等待埋伏,攻击发起后手榴弹步枪齐发,无武装但多乘马的大行李首先遭到痛击全部歼灭。桥本参谋,高桥少尉等指挥卫队奋力迎战,结果全员战死。八路军冲下山地,将日军所携带的物资抢夺一空,包括日军战死者的手表,钢笔等都被作为战利品缴获。部分当时未死日军拼命抵抗,遭到八路军的“残杀”,有的被和车辆一起烧成黑炭。

资料二:中共方面资料

朱德、彭德怀战后给南京蒋介石的电报:另有一部约四五百人,马数十匹均被我完全包围,死不缴枪,故全部打死。

汽车部队大部分被全歼

赶回后方的日军汽车部队大部分被歼灭,但是处于最后方的一部分日军和汽车还是逃走了,其中二个中队长矢岛和中西都逃生了(之后二人还写了详细的平型关报告),只有最前面的新庄中佐被击毙,估计歼敌数量大约300人,有100人左右日军没有被歼灭(其中大部分是没有在伏击圈中,所以逃走了。)。

资料一:日方战时资料

日军战报:赶赴现场以后发展,行进中的汽车联队似遭突袭全被歼灭,100余辆汽车惨遭烧毁,每隔20米,倒着1辆汽车残骸。公路上有新庄中佐等无数阵亡者,及被烧焦躺在驾驶室里的尸体,一片惨状,目不忍睹。

日本战后统计资料称:被袭车辆总共81辆,逃出来的只有5辆。指挥官新庄中佐以下约二百人战死,车辆焚毁

资料二:林彪战报

林彪退出平型关战场时发给军委的电报里可知,仍有部分日军汽车部队没有歼灭。电报说:敌原分布于东西跑池、关沟、辛庄一带,小部在小寨村顽抗。

日军救援部队伤亡百人

救援的3个中队的500多人日军被八路军歼灭大约100人

资料一:日军战时记录

日军第三大队在当天,第九中队6死21伤,第十中队4死5伤,第十一中队3死31伤,第十二中队25死3伤。合计第三大队当天的死伤人数约为98人。

所以综合一下,歼敌总数一共约800人,这是比较符合历史的。

因为当时林彪战报也提到:与敌廿一连队战斗一昼夜,将敌歼灭一千余人。

一般来说,战时在战场上的数据统计会有百分之十五到二十左右的误差,林彪这个数据基本是可靠的。朱德总司令曾经在战后某个大会上说过平型关歼敌五六百,这也是侧面说明数据尚且没有到一千。

三.八路军参战多少人

根据当时八路军指挥官聂荣臻的回忆,参战的为二个团,分别是平型关伏击使用了杨得志、陈正湘率领的六八五团和李天佑、杨勇同志率领的六八六团,约4000多人。六八七团2000多人由于路上遭遇山洪爆发,没有及时赶到战场,作为预备队。

其中六八五团负责对汽车队和阻敌援军作战,六八六团则负责对日军辎重队作战。

所以伏击战的八路军数量占有约4倍的优势,狙击作战八路军数量则有3倍的优势。这个数字虽然稍偏大,但是对于装备较差的八路军还是比较中肯的。

四.八路军伤亡人数

这也有很多说法,比较可信的是当年参战老兵的回忆,八路军伤亡一千人左右。

资料一:走过长征的老军人戴润生回忆到:我们也伤亡将近1000人,我们这个营牺牲了差不多100人,一个副营长和两个连长都牺牲了。这1000人其中有很多是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老战士,用毛泽东的话说,“个个都是可以当连长、营长的”是“革命的种子”。据当时中共高层回忆,毛主席得知平型关红军伤亡数字以后很痛心。

资料二:老红军阮受贤回忆到:当时115师约有900人伤亡。

资料三:《抗战以来的八路军、新四军》一书认为:我团营干部五人负伤,以下近千人伤亡。第5连百名壮士,凯旋时只剩30多人,连长曾贤生壮烈牺牲。战斗极为残酷,独8旅3个团一个补充营5000多人,损失一个团。

歼灭日军800多,自己伤亡也大体相当,这个数字总体能够接受,也是抗战以来不错的战绩,毕竟日军防守还是很顽强的。

五.缴获情况

直到今天中共方面一般引用以下数据,这个数据基本是50年代确定的:摧毁汽车100余辆,大车200余辆,缴获野炮1门,轻重机枪20余挺,步枪1000余支,掷弹筒20余个,战马53匹,以及其他军用品无数,仅大衣一项,给我师官兵各发一件还有余。

这个数据基本准确,但是仍然有些问题。关键在于摧毁汽车和缴获步枪数量上。这也是政治有关,具体原因老萨后面再说。

90年代中共学者一般认为:毁敌汽车80余辆,缴敌92式野炮1门,轻重机枪20多挺,步枪300余支,摩托车3辆,掷弹筒20多个,炮弹二、三百箱,战马53匹,日币30万元,另有大量军用物品,单是军用大衣,就足够我师每人一件。

后面的数据比较真实,区别主要在于摧毁车辆数量少了20辆和缴获步枪数量减少700支。

摧毁车辆的减少主要是说明日军没有被一个不剩的全歼,仍然有一部分人逃走,这和中共之前宣传是不符合的。

至于步枪数量减少到300,则是有另外一方面的意思。中共一直宣传全歼日军部队,请注意全歼的概念。对于战后缴获来说,如果是重创日军,那么可能由于阵地还由日军控制或者八路军部队急需要转移,所以没有时间打扫战场。但是作为全歼作战,那么显然所有敌军绝大部分步枪都是应该被缴获的。

比如国军围歼日军106师团的万家岭战役,在最后欧震的第4军、叶肇的第66军占领了万家岭,雷鸣鼓两要地,毙敌2000多人,俘30多人,缴获轻重机枪近百挺,步枪1000支,马匹数百。对于日军野战部队来说,大约由五分之三的士兵是用步枪作战的。那么歼灭日军2000多人,缴获1000支步枪就是很正常的。

但是由于日军中伏时,能够作战的部队很少,而且一共不过800人,所以最多也只有300到400支步枪。加上战斗中损坏的和日军自己破坏的,缴获100到200支步枪才是正常的。

当初为什么胡吹缴获1000支步枪,主要是要和歼灭日军3000的吹牛数量相一致。

如此吹牛真是很累人的!

六.决策的复杂和出人意料

老萨最钦佩的二个中共将领就是彭德怀老总和林彪元帅,如果比起能力来,林彪似乎稍高一些,但是说起人品和战斗意志,彭老总更高一筹。

和百团大战一样,平型关战斗并没有受到当时军事上负总责的毛泽东的认可,毛对平型关战斗是不赞成的。

自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以后,老毛等高层认为不应该过早和日军作战。道理很简单:

1.共军当时战斗力还较弱,除了留守延安的,军队总数也不过3万多人,不是日军主力的对手。如果这些本钱和日本拼光,就完了。

2.中共的目的始终是明确的,就是击败日本侵略者和推翻国民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对于他来说,国共合作不过是避免被在陕北歼灭的一个手段而已。日本和国民政府都是他的敌人,他不愿意和日军拼,多余消耗自己的实力。初期中共还有一系列积极的作战活动,到了武汉会战打破日军灭亡中国的可能以后,中共基本停止全面抗日,而转为自身全力的发展,以为将来和国民政府的作战。同时国民政府也做同样的打算,但是无奈自己是日军进攻的主要方向,仍然还是和百万日军作战到1945年。这些老萨将来会说,不多说了。

资料一:战前,1937年8月1日毛泽东向周恩来等人提出:“关于红军作战,依当前敌我情况,我们认为须坚持下列两原则:一、在整个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而不是阵地战,也不是集中作战,因此不能在战役战术上受束缚。只有如此才能发挥红军特长,给日寇以相当打击。二、依上述原则,在开始阶段,红军以出三分之一的兵力为适宜,兵力过大,不能发挥游击战,而易受敌人的集中打击。其余兵力依战争发展,逐渐使用之。”(关于红军作战的原则,《毛泽东文集》第二卷)

资料二:根据聂荣臻元帅的回忆:“在洛川会议上讨论作战方针时,曾出现过不赞同游击战而主张打运动战的分歧意见,他(引者注:指毛泽东)担心部队挺进前线后,一些同志蛮干。”(《聂荣臻回忆录》,第359页)

资料三:在八路军第115师到达晋东北抗日前线,第120师转向晋西北前线时,毛泽东于1937年9月21日致电彭德怀,指出:“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非运动战),要实行这样的方针,就要战略上有有力部队处于敌之翼侧,就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以集中打仗为主。集中打仗则不能做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则不能集中打仗,二者不能并举。然而,只有分散做群众工作,才是决定地制胜敌人、援助友军的唯一无二的办法,集中打仗在目前是毫无结果之可言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中卷21页)

这些都说明,老毛并不想过早和日军打大仗,以消耗或者向日军暴露自己的实力。而是避免主力遭受损失游击,保存实力并且飞速发展。游击战可以以营连甚至排来完成,这样不会对日军造成什么威胁,最多只是骚扰。而运动战则是至少以团的形式开战,这样会有一定的损失,这点很明确。

作为林彪来说,他当然明白毛泽东的观点,这对于中共来说也是正确的。但是林彪认为八路军必须要打运动战,至少初期一定要。原因主要是1、目前军民正在看我军直接参战,如我参战兵力过少,则有失众望。2、目前须打胜仗,捉俘虏,提高军民抗战信心,提高党与红军威信,打了胜仗更容易动员群众与扩大红军。

林彪此人在军事上是非常厉害的。在中国想要当好一个军人,必须同时是一个政治家。林彪当然也不例外,而且此人在军事上固执己见,不把别人意见放在眼里。他认为应该去打,就不会顾及上级的命令。

朱德和彭德怀1937年9月23日命115师在平型关外侧选择地形,进入伏击状态,相机出击。

但是毛泽东仍然命令不要打运动战。

资料一:1937年9月25日毛泽东致电朱德等人并告林彪:“战略意见:……不管蒋、阎协助与否,目前红军不宜过早暴露,尤不宜过早派遣战术支队,应候蔚、涞之敌脱离蔚、涞攻至满城附近,灵、广之敌脱离灵、广攻至繁峙附近,上述四县兵力极少之际,然后使用我林师全部向北突出,依情况再分成无数小支或分成二三个集团,向着恒山山脉以东以西以北广大地区敌之空虚侧后,举行广泛的袭击战。若在敌之主力尚未集中于其主要的攻击点、敌之后方尚未十分空虚之时,暴露红军目标,引起敌人注意,那是不利的。若仅派遣战术支队,那是无益的。……”(关于华北作战的战略意见,《毛泽东文集》第二卷)

资料二:毛泽东还致电周恩来、刘少奇并告朱德等人:“……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一切工作,例如民运、统一战线等等,应环绕于游击战争。华北正规战如失败,我们不负责任;但游击战争如失败,我们须负严重的责任。……要设想在敌整个占领华北后,我们能坚持广泛有力的游击战争。……今后没有别的工作,唯一的就是游击战争。……”(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毛泽东文集》第二卷)

资料三:显然,朱德,彭德怀都被毛泽东说服了。9月25日当天,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发出关于八路军作战方针、任务及地域划分的训令:立即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广泛的开展游击战争。”(彭德怀年谱,181页)

但是林彪元帅显然对此不以为然,平型关开打之前林彪并没有告知八路军总部,就擅自开打。

直到战争基本要结束的时候,9月25日中午,林彪才向朱德毛泽东报捷。

在得知损失并不大以后,毛泽东和朱德对平型关战斗还是比较满意,但是仍然坚持之前的观点。

在1937年9月29日重新提出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根本方针是争取群众,组织群众的游击队。在这个总方针下,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毛泽东年谱,中卷26页)

七.胜利的原因和战俘

胜利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1.兵力和火力上优势。八路军在兵力上有数倍的优势,加上被伏日军又以非战斗人员为主,能够战斗的不多,火力也大大不如八路军,自然不是八路军的对手。日军士兵由于大多是非战斗人员,也根本不懂如何作战。据当年参战八路军老兵回忆,日军开始根本不知道山地作战要抢占高地,等到开始试图抢占的时候已经伤亡大半了。

2.地形的绝对优势。平型关一带是山沟,公路全部在山沟里,二侧都是高高的山崖。日军火力无法发扬,战前又是乱哄哄的挤在一起行军。八路军开打的时候甚至不要瞄准,只要朝下乱扔几颗手榴弹就可以炸死大量日军。从战略上来说,平型关附近也是伏击的绝佳的地点。

3.由于日军主力在和国军全力作战尚且感觉兵力不足,也不可能有多少援军赶来。最终救援的只有三个中队几百日军,自然无法对付八路军的三个团。

4.骄兵必败。日军由于在华北作战比较顺利,没有遭遇到上海南京一带的激烈抵抗,所以对中国军队比较轻视。照例来说,一般这样的部队行军都应该有比较准确的侦察和情报,至少也该配有数量较多的战斗部队保护。但是日军显然没有。林彪回忆到:敌人轻视中国军队,成了习惯,便由骄矜而疏忽,不注意侦察警戒,不爱做工事,打起仗来,先让飞机和大炮显神通,等到猛攻时,他们的步兵连阵地也不爱占领,只荫蔽在沟内休息。这样的敌人,当然便利我们袭击,所以我们这次一切布置得妥妥当当,向他们开枪了,冲锋了,他们才知道。

5.日军装备也不占优势。其实当时八路军的装备也不比大部分的国军部队要差(当然比中央军差多了),据中国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统计,抗战第一年,国民政府除了每月发给八路军军饷60万元以外,还发放一些犒劳费、河防工事费、枪支弹药、服装药品,每月面粉1万袋,还有大米等。另外,第一年内提供八路军给有记载的就是120挺苏式机枪、6门平射炮,子弹100万发,手榴弹25万枚。

当时八路军主力部队打平型时装备稍差,不过一一五时参战部队每名士兵配步枪一支,手榴弹2到3枚,子弹100到200发,每连均装备轻重机枪,团级单位装备有迫击炮。同时由于士兵相当一部分是久经战阵的红军老兵,他们带领的新兵也能迅速的成长,这样的士兵能在战斗中能充分发挥武器效力,尤其射击纪律极强,伏击之前无乱开枪的情况,而且白刃战尤其厉害,在山地运动游击战中是一流的军队。

日军战俘

至于战俘,是没有抓到一个。其实先后抓到过几个,一个是一个八路军营长抓到一个日本伤兵,背起他准备送到医疗。但是日军伤兵以为背他去处决,居然咬掉了营长的耳朵。结果剧痛中的营长一怒之下将其当场摔死!

一位通讯员收电话线时,发现汽车底下躺着一个日本伤兵,受了重伤,呻吟不止。通讯员掏出纱布准备为他裹伤,那伤兵趁着通讯员不注意用刺刀将其刺死。这个日本伤兵后来因为伤势过重也很快死亡。

还有当地农民抓了一个日军俘虏,农民们绑住俘虏的手想把他送给八路军,可日本兵却疯狂乱踢乱咬,咬伤了不少人,最后被愤怒的农民打死埋在山上。

至于日军不肯投降的原因,除了本国早有这种根深蒂固的认识以外,林彪说得也很对:日兵至死不肯缴械,一来因日本之武士道教育,法西斯教育,同时也因他们对中国军民太残暴,恐怕中国人报复,但最主要的,是过去国军“华北军队”对日军俘虏政策之不正确,采用野蛮的活埋、火烧、剖肚等办法。故我们今后须加紧对日本士兵的日文日语的政策宣传与优待俘虏。

八.贬低友军不可取

八路军战后除了宣扬平型关大捷的战果以外,大肆对国军进行侮蔑。

具体的例子大家随便搜索一下就能知道,老萨也不多说了。

需要说明的是,整个平型关战役中,国军歼灭日军数量达到3500人以上,而且这些部队都是日军精锐第五师团的野战部队,也就是作战部队。

平型关战斗中八路军集中二个团4000多人,歼灭日军800多人,而且三分之二都是没有作战经验的非战斗的后勤人员。

但是林彪在战后还惊叹道:我们过去从北伐到苏维埃战斗中还不曾碰到过这样强的敌人。我说的强,是说他们的步兵也有战斗力,能各自为战,虽打败负伤了,亦有不肯缴枪的。战后只见战场上敌人尸体遍野,却捉不着活的。敌人射击的准确,运动的荫蔽,部队的掌握,都颇见长。对此种敌人做战,如稍存轻敌观念,做浮躁行动必易受损失。

老战士戴润生回忆到:主要战斗结束,我们清查战场,继续打击残余的敌人,我们的部队从两边收拢,日军只剩下很少的人,但是技术很好,部队训练有素,打枪很准,武器又很好,给了我们不小的杀伤。有一个日本鬼子在山上一个洞里,一个人大概打死打伤我们十多个人,最后我们是用手榴弹把他炸死的。

战后中共资料也分析到:日军的单兵作战能力和顽强程度大大超出了林彪的估计。日军果然不愧是精锐,一旦组成战斗小组则很难吃掉。他们的战术意识很强,即使没有组织指挥,仍然能自寻战机。一群日军竟然抓住685团机枪排位置不当的弱点,利用地形悄悄接近,最后冲进阵地将没有刺刀的机枪排打散了。全团10几挺机枪都集中在这里,八路军不得不付出很大伤亡去夺回阵地。

请注意,林彪他们当时打的还是一支以后勤人员为主的部队,战斗人员不过三分之一,同时日军还没有重武器。而国军在平型关战役面对的是多达四万人的日军一流野战主力师团,有完整的重炮,迫击炮,坦克部队的编制,一强一弱几乎无法比较。

另外,关于支援的问题,其实根据黎东方先生的资料来说,平型关战斗一共有五路出发作战(包括一一五师),但是郭部出发就碰到了日军野战主力部队,双方立即激战,郭随即调走三路支援作战,只有另外一路配合林彪打了一下。

实际上,当时日军主力除了5000多人在平型关和国军激战以外,其他大部也都分别和几个师的国军血战。日军此时深感兵力不足,所以才派出后被八路军歼灭的汽车部队运送援军上来。所以客观来说,由于日军主力全部在和国军作战,八路军打伏击战根本没有什么威胁。后期八路军伏击战开打以后,日军也只是好不容易凑出了三个中队(三个连)来救援,而狙击的八路军就有一个团。

换句话来说,如果没有国军在正面和日军血拼猛打,就不会出现一个30公里长的日军兵力真空地带,八路军是不可能有机会和空间打这样的伏击后勤部队战斗。即使有机会打了,日军如果立刻抽调一两个联队几千人来回头打击,恐怕八路军无法阻挡住来援日军七个小时,伏击战就很难成功了,就算成功了主力也不可能全身而退,伤亡也绝对不止1000人了。

整个平型关战役中,国军由于是主战场,守军有上万名官兵为国捐躯,其中旅长,团长、代理团长牺牲高达四名,营连长牺牲数十名!国军官兵视死如归的精神也着实令人敬佩!

防守灵丘的三十三军刘奉滨的七十三师,和日军精锐数千人血战二日,伤亡过半。刘师长亲到第一线指挥,二日之内负伤四次,每次都是包扎伤口以后又到第一线指挥。

守军第71师214旅3个团向六郎城、鹞子涧日军发动反击,第434团与敌奋力拼杀,因突入太深而陷敌包围,团长程继贤与部下不到千名官兵誓死不退,和日军多达一个联队的兵力血战数小时,结果全部壮烈牺牲。

孙楚33军之独立8旅在东跑池布防,从9月23日到26日,敌我双方反复争夺东跑池,来来回回,形成拉锯战。27日,孟宪吉旅长亲到阵地督战,看到一营血战5昼夜,原有500多人的一营,只剩148人,遂令622团接防。

敌东条纵队乘平型关鏖战之机,于9月28日一举突破恒山、雁门关的接合部茹越口,杨澄源的34军退入繁峙。为保卫平型关战场安全,梁鉴堂旅长明知无能生还,但是为了大部分的安全,亲率仅有的一营人冲杀,企图夺回山口,但是兵力太少,梁旅长和大部分官兵牺牲。

平型关战役是抗战中国共极少的几次成功的配合作战,是很有意义的,它不应该因为政治原因而被扭曲。

2006年10月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