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品味巴菲特 ——巴菲特成功铁三角之二

摘要:巴菲特“守旧”,可以几十年在同一家餐厅用餐,认为既然它不错,就没必要冒险去找新的饭店。这和他的投资特别有准则,有定力,不为市场所惑,不赶时髦,不追潮流,不心无旁骛一样。

在巴菲特成功铁三角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他常人无法企及的品性,尤其在下列3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超强的赚钱欲望和乐在赚钱之中的天性。

赚钱似乎人人都想,但赚钱也是有境界之分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养家糊口而知道要努力赚钱的只是知之者,日子稍一好过,就会“松下”,很难成为富人。喜欢赚钱但更爱钱所带来东西的,只是好之者,在通向财富的道路上,不是成为“中国移动”,就是从“正大”变成“松下”,也难以成为大富之人。唯有真正把赚钱作为乐趣所在的,才是乐之者,才会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成为真正的“日立”,再辛苦、再枯燥、有了再多的钱,也乐此不疲,全力以赴,把赚钱的事做到极致。

上苍万物,芸芸众生,乐在赚钱之中是一种天性,有这种天性的人屈指可数,包括我们熟知的一些大师如彼得•林奇等,巴菲特却是一个登峰造极者。他富甲天下,却生活简朴;他生命不止赚钱不辍,却把99%的财富捐献给慈善事业。他对赚钱的热爱远远超过了对钱的热爱,更超过对富人生活的热爱。

中国的公募和私募基金经理中不乏巴菲特的信徒和模仿者,他们说巴菲特从不研究股市,因此他们也不需要研究股市。但是,巴菲特研究公司夜以继日,每天目不停视,手不停挥,阅读大量财报,研究大量公司。巴菲特光研究一家公司,就至少要研究它10年以上的财务报告,一项一项指标梳理核对,检验其经营业绩的真实性、可靠性,在会计执行中是保守还是激进,以及经营状况的变动。他的投资法则,决定了他的投资过程是艰苦繁重的披沙阅金过程,没有乐在其中的精神难以为继。

当巴菲特披沙阅金耕耘不辍时,那些巴菲特的信徒们在干什么?在五大洲、四大洋;在娱乐消费场所;在觥筹交错之中;在与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董秘的勾兑中;在和同道互相传递某某公司的信息或是传播政治的、社会的、黄色、黑色、白色段子中……他们缺少巴菲特的品质,他们只是错把巴菲特当成了轻松赚钱的榜样,以为他就是买进“好公司”甚至低市盈率股票,然后等待时间玫瑰的绽放,甚至也不用再管股价高低,一夜欢愉,百年相守就行了。

不同的赚钱境界决定了不同的工作态度,也决定了你所能达到的高度。

二、无与伦比的认识自己、定位自己、把握自己能力。

人生最难的事情有三:一是认识自己,知道我是谁,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长在何处,短在何方。二是遵从自己,返璞归真,以一种最简单、最适合自己,又能取得最大效果的方式行事,将自己的天然禀赋、天生爱好、人性的优点和长处发挥到极致。三是把握自己,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地实行下去。

这三件事巴菲特全都做到了。他的商业模式其实就是他天然禀赋与天生爱好的完美结合,是一种纯粹的内在驱动型,而非外部适应型模式。

巴菲特从小就有做生意和做股票的双重爱好与天赋。他5岁就在路边摆摊向人们兜售口香糖,后来又改到繁华市区卖柠檬汁。稍大后带领小伙伴捡拾大款们用过的高尔夫球,转手倒卖。中学时又将弹子球游戏机出租给理发店老板,捞取外快。7岁时,他对股票有了兴趣,课余时间常去图书馆翻阅股票资料,11岁买了人生第一只股票。他还对数字有浓厚的兴趣,认为数字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东西,有时会白天和小伙伴站在路边玩记汽车牌号游戏,晚上在灯下玩一人报城市名称,一人背城市人口游戏。

长大后的巴菲特,完全遵从了这些天赋和天性。他先是攻读财务和管理,后转读经济学,取得学位后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拜师于格雷厄姆。成为职业投资人后,他没有像其他大师那样,做一个单纯的股票投资家,而是在股票投资获得丰硕成果后,就进入实体领域,收购了一家已在下坡路上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奠定了他实体与股票两栖作战的基础。

由此开始,巴菲特完成了一个最重要的人生定位:既不做单纯的股票金融投资家,也不做纯粹的实业家,而是做一个地地道道的资本家。他做股票金融投资,也做实业投资。他做实业投资,不是为了打造某个产业王国,像那些地地道道的实业家或工商业家那样,也不会像他们这样派出自己的团队,或对公司经营管理进行干预,而是“你干事,我赚钱”,将自己严格定义在一个投资人的角色上。

也许,做一个单纯的股票投资家,巴菲特并不具备超一流水准——看看他的模仿者,我们就可知道,这样做只能取得二流结果。

做一个实业家巴菲特也不具备一流水准。因为将实业做到极致,需要产业理想和抱负,也要有执着与顺时应变相结合、理性与“魄性”(激情和必要时敢赌)相结合的个性。而巴菲特并没有产业理想和抱负,其个性也是理性、执着有余,应变与魄性不足——人性的优点和缺点总是体现在同一个方面,造物主给你这方面的优点太突出,他一定会让你在这方面的弱点也变得更突出,他念兹在兹的只是用最可靠的方式,稳当而持续地赚到钱。因此,做一个工商业家,他也很难取得洛克菲勒、杰克•韦尔奇等人取得过的成就。

但是,巴菲特将两个非一流水准通过一个商业模式,完美结合起来,却成就了一个超一流大师的传奇。这是巴菲特最厉害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成功——人的成功。世上能真正认识自己的人很少;认识又能遵从自己的人更少;成功之后还能始终把握好自己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更多的倒是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尤其成功后就高人一筹,事事都要君临一下的人。多少聪明人、能人、成功人士,就是在这3个环节上先后倒下的。而能同时做到这3点的,无论在哪个领域,都堪称“天人”。

能否成功定位自己,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和优势,并将它们发挥到极致。就像俗话说的,驴学马拉屎,不管怎么学,拉出来的肯定是驴粪,不会是马屎。动物,只有在向同类学习中,才能获得觅食、生存、自我防卫本领。因此,学习巴菲特,首先要学的就是这一点,如果因为巴菲特的成功就去模仿巴菲特,这是找不到自己的表现,也是人生最大的愚蠢。

三、一以贯之的品质。

“一致性法则”是最高的成功法则。从较低层次讲,是系统内部的各个环节是否具有一致性,比如股票投资方面的理念、方法、指标、标准、行为、策略是否具有一致性。从更高层次讲是这些理念和方法是否和你的品质具有一致性,能否一以贯之地体现在你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

在这一点上,巴菲特也是做到了极致的。

他的商业模式和他的天然禀赋具有完整的一致性。

构成这一模式的三大核心理念也具有完整的一致性,缺少任何一环,都不可能取得现在这样巨大的成就。

巴菲特的投资法则和他的商业模式具有严密的一致性,也是由现金流、私人价格、长期复合增长3个关键词组成。

他靠大量的财务数字,而非消息、新闻、宏观经济、主观判断来取舍公司,这和他从小就认为数字是一种有趣的东西具有一致性,尽管他的数学成绩并不优秀。

他对复利有超强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贯穿在公司利润分配上,他坚持几十年不分红,目的就是充分利用长期复利,创造出更高的复合收益。贯穿在投资上,他将不亏钱作为第一戒律,因为今年赚100,明年亏30%,2年合计只赚40%;而今年赚20%,明年也赚20%,合计就是44%。4%的差距,40年累计下来就要多出3.8倍的投资收益!贯穿在公司选择上,他只投资能长期稳定盈利的公司,不喜欢连续几年大增长后就会来一个大幅下降和亏损的公司,因为长期累积下来,后者的复合增长率一定低于前者。贯穿在生活中,他一辆车可开上十来年,原因是花2万美元买一辆车,10年后将一钱不值,而投资在股票上或许会变成10万美元。一个拥有数百亿美元的富豪,连2万元的利滚利都要算一下,这与其说是一种理念,不如说是一种本能和天性!

巴菲特节俭,他的生活标准甚至比中产阶级还低,这和他以最低的成本管理一家庞大的资本王国如出一辙。

巴菲特“吝啬”,这和他在投资与商业谈判中斤斤计较,总是力争以最低价格买进最合适的资产一样。

巴菲特“守旧”,可以几十年在同一家餐厅用餐,认为既然它不错,就没必要冒险去找新的饭店。这和他的投资特别有准则,有定力,不为市场所惑,不赶时髦,不追潮流,不心无旁骛一样……

这种一以贯之的行为和处事态度,说明有许多被我们称为理念或策略的东西,在巴菲特那里,其实并不是理念和策略,而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和从小养成的品质。没有这样的天性和品质,哪怕花一辈子去学习也未必学得像。没有这样的天性和品质,哪怕把巴菲特的模式原样搬过来,给予同样的条件,最多也只能取得比一般投资人稍多一点的优势,而无法成为巴菲特,甚至无法取得他1%的成就。

你的投资理念和方式是否与你的性格和品质具有一致性,决定你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因为许多事只有“不这样做就难受”的人才会做得最好,走得最远。靠努力去做的,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既行之,亦不远”。

巴菲特,信徒满天下,知者有几人?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